問題:
在結構化考試中綜合分析類的題目考察相對較多,尤其是綜合分析社會現象類的題目更是目前結構化面試的重中之重,而這對于一個社會現象分析角度一般來講都是大同小異,很多考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覺得答題比較的套路,怎么老是分析的這幾個角度,而且分析的角度下邊的內容也都是差不多的,例如在提對策的時候總是“加強宣傳”、“完善制度”、“加強監(jiān)管”等。那如何去避免這種情況呢?
解釋:
1.答題的角度或者思路并沒有問題。對于一個事務的看法或者理解,可能每個人的角度確實是不一樣,這種不一樣是建立在看待問題角度不全的情況下,有人只看到了原因,有人只看到了對策,而學習中所整理的答題思路啟示是一個非常全面的答題思路,把一些常見的分析角度都涵蓋了進去;整理的答題思路的邏輯只要是合理的就不存在套路;
2.之所以覺得套路是因為答題中只有角度,而沒有細節(jié);
3. 之所以覺得套路也是因為語言表達上不夠豐富生動,形成了比較死板生硬的表達習慣;
措施:
以下題為例:
當前,有些地方的干部對分管業(yè)務不熟悉,對最新政策一知半解,工作總是落實不到位,被稱為“夾生干部”。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對于本題可能不同的考生分析的要點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呈現方式將產生不同的效果。
開頭1:各位考官,考生開始答題,我認為這個現象很不好;對于這種現象我持否定的態(tài)度;
開頭2:各位考官,下邊我談談我對“夾生干部” 的一些想法,當前我們一直在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也提出了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黨員干部,如果我們的干部總是出現“夾生” 的問題,我不免為我們國家偉大的事業(yè)而感到擔憂;
第一種開頭就是簡單的定義現象的好和壞,就像是一個判斷題,而面試題目是非常靈活的,從大的方向上來定義確實存在消極和積極現象的區(qū)別,但是消極的現象也是有卻別的,例如對于“共享單車被損壞”這樣一個現象和對于“患者家屬殺害主治醫(yī)生”這個現象,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是不一樣的,后者更加惡劣;
以提對策為例:
對策1:我提出一下幾點對策,第一干部自身要積極學習提升;第二組織上也要完善選人用人制度;
對策2: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過多的指責沒有意義,而是要盡快解決,第一,干部自身要主動學習,利用學習強國app以及單位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章黨規(guī),以及一些先進的人物,比如黃文秀、張富清等;第二,組織也要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的機制,可以嘗試從一些科研院所、事業(yè)單位以及國企選拔公務員,這樣能夠對人才有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第三,組織用人上也要再做加強,進一步落實三項機制,通過一些激勵、容錯等機制來引導干部積作為。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