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須有: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語出《宋史·岳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乐以唬骸氂腥趾我苑煜拢俊焙笥靡员硎緫{空誣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閑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p>
莫須有的典故歷史典故:
起源:
紹興和議之后,秦檜唆使其同黨萬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飛抗金時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檜再收買張俊、王貴、王俊去誣告岳飛兒子岳云曾寫信給張憲,欲與之共同發(fā)動兵變。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云兩父子也被騙入獄。已經(jīng)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含糊地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賜死了岳飛。
概述:
在《宋史·岳飛傳》里面有如下文字: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須有的來歷“莫須”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語,是“大概”或“也許”的意思。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之語,《寶真齋法書贊》有“莫須與他明辯”之語,《曲淆舊聞》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之語,《鐵圍山叢談》有“莫須問他否”之語,《思陵錄》有“莫須批出”之語,《後村大全集》有“莫須有人”之語,又如《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否”之語。紹興十年宋高宗下達《御札》:“……據(jù)(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shè)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薄端问贰吩模骸蔼z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可解釋為“這件事情或許是有的?”
清代的《資治通鑒后編》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續(xù)資治通鑒·考異》引《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是“必須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說。
呂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標點做“莫,須有”的說法,解釋為“或許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p>
中國臺灣作家李敖曾考證“莫須有”的正確解釋應(yīng)該為“莫須,有”,“莫須”是宋朝的口頭語,指等等看,是“等等看,有的”、“等等瞧吧,有的”的意思。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