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常講究尊卑有序,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死去有不同的說法,這種說法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古代死的幾種說法的相關內容稱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死“的別稱有:
1、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zu)”,一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于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云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后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3、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舍命為“殉”,戰(zhàn)爭中死于陣地者謂之“陣亡”,現(xiàn)作“犧牲”。死于外地謂之“客死”,死于非命謂之“兇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云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回民伊斯蘭教教徒死謂之“無?!?。
5、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一般稱人死為“辭世”、“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時見之于書面的一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一律寫“已故”。
6、土語、俏皮話
“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叫喚去了(言已入土與秋蟲為伴了)”,“艮兒屁著涼”,“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多具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擴展資料:
1、死,指原有物質的新陳代謝停止,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能恢復。是一種生命物質失去活性的狀態(tài)。死亡是相對于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xiàn)象,意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能夠導致死亡的現(xiàn)象一般有:衰老、被捕食、營養(yǎng)不良、疾病、自殺、被殺以及意外事故,或者受傷。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會不可避免的經(jīng)歷死亡。
2、死亡的其他說法
壞人死了叫翹辮子或回老家,親人或朋友死了叫去世、逝世,小孩子或未滿18歲的死了叫夭折,突發(fā)死亡叫遇難,高僧之死叫坐化。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古代死的幾種說法的相關內容整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