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整個詞語的意思:臨:面對;淵:深水;羨: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jié)網(wǎng)。比喻只有愿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也比喻空懷壯志,不如實實在在地付諸于行動。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將希望付諸行動。 就叫作“臨淵羨魚”。
阿智喜歡游泳,也喜歡教別人游泳,不過,他帶出來的徒弟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侄子、另一個便是兒子小智。
要說阿智自己當年學游泳時,可費了好大的周折: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到上高中,幾乎年年都學游泳,愣是沒有學會。
后來,他才知道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不敢到深水里去,只要腳能夠著底兒,就只能是“走泳”,卻很難學會游泳。明白了這個理兒后,他毅然地去了深水區(qū),奇怪,僅僅撲騰了幾下之后,他就能游起來了。原來會與不會游泳之間,也就這么一丁點兒的距離。
阿智教侄子學游泳時,辦法很簡單:他背著上高中的侄子在深水區(qū)里游,兩人都劃水,結(jié)果侄子很快就學會了。
小智學游泳也走過不小的彎路,他生性怕水,連過腰深的水都發(fā)憷。為了讓孩子盡早學會游泳,阿智給小智報過兩次少兒游泳班,也沒有學會。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阿智看見了少兒游泳班怎樣教孩子游泳:從頭到尾都是讓孩子們在淺水里帶著泳圈練習。
“這樣教孩子游泳,一點兒實戰(zhàn)性都沒有,孩子的腳能挨著地,劃水動作縱然再熟練,卻不會產(chǎn)生自己浮起來的感覺,到了深水里照樣還得沉底兒!”看明白了之后,阿智再也不讓小智參加游泳班了,他要親自當師傅。
阿智這個師傅絕對有水平,他僅用了三次便教會小智游泳。
第一次,先讓小智在淺水區(qū)熟悉了一會兒蛙泳動作,然后帶著他去了深水區(qū)。由于淺水區(qū)和深水區(qū)之間是逐漸過渡的,阿智帶著小智走到距淺水區(qū)大約幾米遠的地方,孩子已經(jīng)夠不著底了。阿智告訴他:使勁朝著淺水區(qū)游,要不然就得喝水。這一招兒真管用,阿智一撒手,小智便拼命地游向淺水區(qū)。等他挨著地面后,阿智又讓他游回來。如此,反復了數(shù)次。
第二次,仍然使用頭一次的方法,只是游的距離拉長了。
第三次,讓小智直接在深水區(qū)里游,阿智陪在旁邊。起初,從泳池這頭游到那頭,歇一會兒再游;過了一會兒,便可以不停地游一個來回,至此,小智已經(jīng)會游泳了。
阿智還曾經(jīng)教過朋友的孩子學游泳,只是那個身高將近一米八的中學生說什么也不敢去深水區(qū),所以,阿智放棄了教他的念頭。不敢去深水區(qū)的人,肯定學不會游泳!
每次去游泳時,阿智看見不少大人教孩子學游泳,幾乎全套著游泳圈,有的還帶著浮板。阿智善意地告訴那些家長:這樣熟悉劃水動作還行,但是很難教會孩子游泳!別帶任何有浮力的工具,而且還得去深水區(qū)游,很快就能學會。
其實,學游泳、尤其是小孩子學游泳,就跟孩子學站立、學走路一樣,很簡單。試想:若想孩子學站立,卻讓其在軟墊兒上學,定然不成;若想孩子學走路,卻不讓其下地,亦是枉然。這是因為目的與手段不一致。
那么,想學會游泳,卻不去深水區(qū),豈非目的與手段不一致嗎?其結(jié)果不也如同臨淵羨魚嗎?!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