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它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人們各種行為的準則。周武王滅商后,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建立穩(wěn)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禮樂制度是什么時候走向衰落的到春秋后期,就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quán)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這時季孫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責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禮,天子祭祖唱《雍》詩來撤除祭品,這時魯?shù)娜叶肌耙浴队骸烦贰?,孔丘認為這種事不該出于“三家之堂”。按禮,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這時季孫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責他不懂禮(《論語·八佾篇》)。卿大夫這樣“僭禮”,實質(zhì)上就是奪取政治權(quán)力的一種表現(xiàn)。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