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語后置句,典型標志:用“者”結(jié)句,形成“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原句為:“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這句話為判定句。在古代漢語中,“......者,......也”是典型的判定句。判定句是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原文節(jié)選《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淵,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似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孤以鐘名,何哉?
譯文《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贬B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逼近深淵,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似乎大鐘一樣。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假設(sh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淵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清晰,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緩緩地消逝。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越發(fā)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孤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