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拼音是yù gài mí zhāng,意思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基本解釋◎欲蓋彌彰:想隱藏壞事或過失的實情,但卻更加暴露。
引證解釋謂想掩蓋過失或壞事的真相,結果卻暴露得更加明顯。語本《左傳·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闭?,同“彰”?!顿Y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六年》:“陛下臨朝,常以至公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蛭啡酥瑱M加暴怒,欲蓋彌彰,竟有何益!”宋袁文《甕牖閑評》卷三:“余謂絛之言,正所謂欲蓋彌彰矣。”孫中山《宣布粵變顛末表示統(tǒng)一意見宣言》:“觀其於文在軍艦時,所上手書,稱大總統(tǒng)如故,可證其欲蓋彌彰已。”
典故說明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埂蹲髠鳌穼@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jié)的事情并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系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后,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购髞怼赣w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