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制度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丞相也叫做宰相,最早起源于復春秋時期。到了戰(zhàn)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漢朝丞相的職責三國時期廢除相國官職以后,丞相的職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協(xié)助皇帝治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p>
負責治理軍事大計或其他要務,并輔佐皇上處理國家大事。逢有機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博士共同在御前商量,避免專斷。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实塾惺?,常向丞相咨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tài)度。
丞相具體職權(quán)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對于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quán)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zhèn)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受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保存。西漢時御史大夫輔佐丞相,職掌大概相同,所以不少事務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處置。
丞相屬官有長史二人,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分管官吏遷除、郡國事務、章奏謀議、征集租谷等事。漢武帝又置司直,專司刺舉百官不法者,從而加強了丞相的監(jiān)察職能。
丞相制度廢除時間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nèi)閣大學士協(xié)理文書。后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