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1年(下半年)專家推薦類原創(chuàng)探索項目評審結果,徐州醫(yī)科大學麻醉學院張勵才教授獲得該項目資助,資助直接經費200萬元。該項目實現了徐州醫(yī)科大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推薦類原創(chuàng)探索類項目中的歷史性突破。
大鼠遠位接觸腦脊液神經核序列切片與三維立體圖
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腦細胞外液、腦血液和腦脊液成分的不同提示腦屏障把它們彼此隔開了。這對維持中樞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尤為必要。然而疾病時腦脊液中的物質種類和含量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這些物質從哪里來?反過來,經腦脊液途徑施加某些因素(如腰麻或細胞移植等)為什么又能產生強大的中樞效應?大腦中有沒有一種專司腦-腦脊液調控的神經?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一種特殊的方法,把這種神經從大腦中鑒別出來。自蓋倫到21世紀,無數學者一直在尋覓,但各種嘗試未告成功。
上世紀90年代,張勵才教授將CB-HRP(一種對周圍神經靈敏的示蹤劑)注入腦室系統(tǒng)的腦脊液中,因其分子顆粒大,可被完全擋在腦室壁上,無法滲入腦實質,不接觸腦脊液的神經元不會被標記。籍此方法,他成功地觀察到在12對腦神經所處的腦干內,恒定地存在胞體在腦實質突起伸在腦脊液中的接觸腦脊液神經元群。他在國際上首次將其命名為“接觸腦脊液神經核”,簡稱觸液核(csf-contacting nucleus),并以數字重建技術顯示觸液核在腦內的空間位置與形狀;以CB-SAP特異毀損技術成功制作了“敲除觸液核”的模式動物;以獼猴為對象證實了靈長類動物同樣存在“觸液核”。因這一原創(chuàng)性的發(fā)現,他在2010年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成為徐州醫(yī)科大學建校以來科技獎項的歷史性突破。
十年又過去了,張勵才教授圍繞這一神經核已經進行了30余年的研究,新的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Frontiers of Neuroscience連續(xù)報道了7篇。國際知名腦科學權威,《鼠腦圖譜》主編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George Paxinos教授對此項工作的原創(chuàng)性給予了滿分評價,認為“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組織學證據,易于復制,發(fā)現了迄今未知的獨特神經元”。
新的研究將在既往30多年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接觸腦脊液神經核(第13顱神經核)的基因構筑、特異性標志物和末梢特征。預期結果增加人類對腦結構的新認識,為生命科學的神經-體液調節(jié)理論提供明確的形態(tài)學基礎,也將為某些疾病的發(fā)生提供新線索,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途徑,甚至為智能“機-腦”微創(chuàng)接口提供新的啟示。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