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華僑大學召開港澳臺僑學生通識教育課程新編教材試講論證輔導會。中華文化學院教授李道湘、沈桂萍,副教授翁賀凱,華僑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北京大學教師張梧等應邀出席或在線參加。校領導徐西鵬、吳劍平、王秀勇、王麗霞,校教材建設委員會部分委員和教師代表,港澳臺僑學生通識教育課程教材《當代世界與中國》《中華文化概要》《中華民族復興簡史》編寫組全體成員參加會議。
副校長王麗霞主持會議,介紹了三本教材的編寫背景及試講論證安排。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懷藝匯報了港澳臺僑學生通識教育課程教材建設及開課安排情況。三本教材主編曹文宏、張宇、駱文偉分別匯報了教材總體框架和編寫思路、大綱論證及修訂過程。會議通過隨機抽簽,每本教材兩位教師進行了相關章節(jié)的試講。與會專家和領導分別針對每節(jié)課程試講內容提出了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校黨委書記徐西鵬充分肯定了這次教材編寫和課程試講的成果,指出這樣大規(guī)模的教材編寫和課程試講活動前所未有,之所以舉全力推動,是希望這批教材建設和課程改革形成示范帶頭作用,帶動全校的思政課程及教材改革,激發(fā)各學院和教師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材好不好要經(jīng)得起專家的審閱,課堂好不好要經(jīng)得起學生的評價。徐西鵬還提出希望形成三個成果:一是形成一套具有華僑大學特色和品牌的教材,并得以廣泛推廣;二是提升骨干教師專業(yè)能力和年輕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一批精良的師資隊伍;三是形成完善的境外生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校長吳劍平希望新編教材注意處理好若干關系:一是講學術和講政治的關系,要以學術講政治、以文化育共識,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二是聽得懂和聽得進的關系,要堅持問題導向,回答學生所關注的問題,要善于講故事,突出重點;三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關系,內容要嚴謹、規(guī)范、準確,教學講究方式方法,突出針對性、有效性;四是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關系,要講清楚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夠從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把握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社會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
張西平充分肯定了華僑大學三本教材在逐步修改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并希望接下來的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一是要有問題意識,要回應問題,迎刃而上;二是要善于學習,我們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許多問題前所未有,如果不學習,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就無法回答學生所面臨和提出的問題;三是要敢于創(chuàng)新,三本教材是面向境外生全新的教材,具有開創(chuàng)性,要敢于創(chuàng)新。此外,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教材。李道湘指出,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以問題為導向,了解學生關注和面臨的問題,回應問題;學校全體人員要有政治性,要轉換觀念,不僅要知識傳授,還要以文化認同促進政治認同。張梧指導了每本教材及教學的邏輯主線,教學方法上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他指出可采用“麻雀解剖”的方法,通過一個現(xiàn)實的、鮮活的案例進入,解剖課程的方方面面,以小見大。其他與會專家也對三本教材提出詳實具體的指導性意見。
會上,三本教材編寫組及授課團隊教師還紛紛發(fā)表感言,表示通過這段時間以來的學習和培訓,扭轉了思想,對如何站好課堂主陣地有了重新的認識。
據(jù)悉,港澳臺僑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系列教材建設是華僑大學港澳臺僑學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背景下課程與教材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當代世界與中國》《中華文化概要》《中華民族復興簡史》是第一批先行改革的三本教材,旨在通過針對性的教材編寫,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增強對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以及當代中國的了解,向學生展現(xiàn)真實立體、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并引導學生做好真實中國的國際傳播。三本教材從2020年12月份啟動編寫以來,經(jīng)過多番論證,多輪修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接下來還將結合論證輔導會專家意見繼續(xù)修改完善,并擬于9月份進入港澳臺僑學生通識教育的課堂教學。(編輯:蔡君韜 作者:魏麗娜)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