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形式
多以選擇、簡答的形式考查。一般考查實詞、虛詞、文言斷句、古代文化常識、篩選概括信息、翻譯等。
二、知識講解
(一)五類??紝嵲~
1.通假字
所謂通假,就是兩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的分類如下:
(1)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
例:《燭之武退秦師》中“失其所與,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現(xiàn)代一般認為“知”通“智”。
(2)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代。
例:《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早”的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早”是本字,“蚤”是假借義,“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
例:《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chǎn)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道”的本義是“路途、道路”。
詞的引申義,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如“道”的引申義為“方向、方法、道理”。
詞的比喻義,就是詞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意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現(xiàn)在屬貶義詞。
3.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語。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詞意擴大、詞意縮小、詞意轉移、詞意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幾種。
(1)詞義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中國”,古義指“中原地區(qū)”,今義指“整個中國”。
(2)詞義縮?。汗帕x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一般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谷”,古義是糧食作物的總稱,故有“五谷”“百谷”之說;今義在北方專指“小米”,在南方專指“稻谷”。
(3)詞義轉移:詞義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如“孫子臏腳”的“腳”,古義指“小腿”,今義專指“足”。
(4)詞義弱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強,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弱。如“羞”,古義是“羞愧,感到恥辱”,今義是“害羞,不好意思”。
(5)詞義強化: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語義較弱,現(xiàn)在表示的語義較強。如“宣言”,古義是“揚言”,今義是“宣告、聲明”。
(6)感情色彩變化: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如“逢迎”,古義是“迎接”,中性詞;今義是“迎合”,貶義詞。
4.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指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構成,而詞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外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如《鴻門宴》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出入”,翻譯的時候詞義偏在“入”。
5.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也有少量數(shù)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了詞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義。
(1)名詞的活用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謁于邑人”中“日”是名詞作狀語,“每天”的意思。
名詞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中“軍”是名詞作動詞,“駐扎、駐軍”的意思。
名詞的使動用法:
“既東封鄭”中“封”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的意思。
名詞的意動用法:
“越國以鄙遠”中“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把……作為邊境”的意思。
(2)動詞的活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
“蓋失強援”中“援”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援助者”的意思。
動詞的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中“活”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的意思。
動詞的為動用法:
“等死,死國可乎”中“死”是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死”的意思。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四美具,二難并”中“美”和“難”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分別為“美好的事物”和“難得的賢主和嘉賓”。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中“明”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照明”的意思。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變綠”的意思。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麗”的意思。
(4)數(shù)詞的活用:
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
“其一犬坐于前”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名詞,“一匹狼”的意思。
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貳”為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的意思。
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詞: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一”為數(shù)詞活用為形容詞,“全、滿”的意思。
(二)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常見文言虛詞18個。(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主要的作用是組合語言單位。虛詞種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代詞七類。
18個文言虛詞為:于、與、焉、何、其、若、因、為、所、以、則、而、且、乃、之、乎、者、也。
規(guī)律總結
一、文言實詞“推斷7法”
1.字形推斷法
漢字雖歷經(jīng)演變,但表意的功能并沒有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推知字的意義。如“天”與五谷有關,“貝”與金錢有關,“皿”與器皿有關,“系”與捆綁有關,“纟”與絲織品有關。
2.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3.聯(lián)想推斷法
很多實詞的意義都能在所學課文中找到印證。因此,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所學實詞的含義,排斷試題中的實詞含義。
4.語法推斷法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組合也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5.語境推斷法
利用語境(句內語境和句外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這是最主要的推斷方法。
6.結構推斷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進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義、詞性。
7.通假推斷法
當?shù)揭粋€句子中某字的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便可以從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據(jù)通字與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點推知本字。
二、文言虛詞“推斷7法”
1.語境推斷法
虛詞通常有多種用法,因此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
2.語法推斷法
這種方法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
3.標志推斷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虛詞為標志的,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表示賓語前置的“之”“是”;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是以”“無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斷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詞(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其李將軍之謂也);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期望、祈使語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對稱推斷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對應位置上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虛詞的用法。如“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并列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是表并列的連詞。
6.句意推斷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一句的大意是“堆積上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7.詞性推斷法
有些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蘭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興懷”兩句,前一個之”是動詞(往、到達);后一個“之”是代詞(代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通過詞性即可推斷二者不一樣。
三、文言斷句八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1.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2.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3.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為標名(代)詞,定主賓。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二)虛詞斷句法
1.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2.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3.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4.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5.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6.復句中的關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1.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
2.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jù)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七)再回首,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八)重平時,需勤練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四、分析綜合題(選擇題)答題技巧
(一)設誤類型
1.時序錯亂。在概括傳記有關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常把時間順序故意顛倒,從而造成敘述混亂。
2.張冠李戴。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所說之話“嫁接”到甲人物身上;或將甲的觀點態(tài)度說成是乙的觀點態(tài)度,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3.因果混亂。將毫無因果關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強加因果關系,或者將原有的因果關系顛倒。
4.曲解文意。即曲解個別字詞句的含義,或者故意忽略關鍵詞語,致使轉述背離原文。
5.以偏概全。將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擴大成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
6.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原文未提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信息,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jù)。
7.地點不合。指將不同空間的事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關系。
(二)解題關鍵點
1.準確定位信息區(qū)間
分析綜合題,通常按照文本內容的先后順序設置選項。因此解答時,考生應依照選項內容,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語段或語句,鎖定比對區(qū)間。
2.從七大角度思考比對
比對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地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比對的內容一般包括比對人物、時間、地點、關鍵詞語、添加內容、因果關系、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及其他類的詞語等。
比對的七大角度:
(1)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李戴、顛人物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2)時間
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搞錯。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識破“時間錯誤”的陷阱。
(3)地點
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4)關鍵詞語
命題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因為故意曲解的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5)添加內容
比對選項中是否被命題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jù)。
(6)因果關系
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間施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7)增刪的范圍詞或程度詞
比對一些增刪的表范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看看有無以偏概全或歸納不完整等陷阱。
五、分析綜合題(簡答題)
(一)六大命題角度
1.概括特點:從命題實際來看,可分為人物形象特點和事物形象特點。
2.概括主要情節(jié):情節(jié)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jié)。
3.概括情感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體閱讀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等語氣詞,或批評或贊賞或置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
4.探尋事件原因: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fā)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xiàn)象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文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5.提煉作者觀點: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展開內容或闡發(fā)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容是理解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關鍵。
6.探究寫作目的: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fā)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xiàn)文章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二)答題三步驟
第一步:審設問,明方向
認真審讀題干,抓住關鍵詞,明確提問方向,閱讀文本及組織答案時始終扣住關鍵詞,使思考和答案緊緊圍繞提問方向,避免答非所問。比如2015年江蘇卷“歐陽發(fā)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關鍵詞是“治學方面”“哪些特點”“簡要概括”,找出了關鍵詞,也就找出了提問方向及答題注意點,就是“簡要概括治學特點”。
第二步:讀文本,定區(qū)間
明確提問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準答題的區(qū)間。有的題目給出答題的區(qū)間,有的沒有給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鎖定區(qū)間,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幾段。無論是某段還是某幾段,都要找準,不要遺漏。
第三步:用技巧,組答案
在確定答案的要點時,可依據(jù)賦分猜測有幾個要點,比如賦分4分,答案要點一般為2個或4個;賦分3分,答案要點一般為3個。在組織答案時,可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1.摘錄法
這是選摘原文詞句作答的一種方法。解題時應抓住與答案有關的關鍵語句,如觀點句或抒情議論句。如果吻合題意,可直接摘錄;如只出現(xiàn)關鍵詞,那還需要考生去改寫。如題目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須翻譯。
2.句意(層意)提取法
需要概括的內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無明顯的中心句,考生要通過閱讀文章,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方法的關鍵點在于根據(jù)句意或層意提煉出這一層或這一句的內涵與本質的東西,答題時一定要按關鍵點作答。
六、文言文翻譯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庇秩纾骸白娱唷⒆泳淳悴『V,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白娱鄦栕笥摇保ā度饲倬阃觥罚┲械摹白笥摇敝傅氖恰笆窒碌娜恕保白笥覍υ弧保ā蛾套邮钩罚┲械摹白笥摇敝傅氖恰敖肌?。
(三)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lián)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實詞虛詞,隨文釋義,
敏化語感,因句而異。譯完之后,還須仔細,
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僅供個人學習參考。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