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shù)成就。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紅樓夢》中,晴雯被攆出大觀園沒兩天就死了。書中沒有體現(xiàn)林黛玉的悲傷,她還若無其事地與賈寶玉探討起來祭文的遣詞造句。那么愛哭的林黛玉,為什么對晴雯之死一點兒反應(yīng)都沒有?
第一、書中只描寫了賈寶玉的悲哀,沒有描寫林黛玉的悲傷。
賈寶玉在晴雯被攆出大觀園后,去探望晴雯了?;貋碇?,寶玉便知道晴雯命不久矣。
寶玉翻來覆去睡不著,夜里做夢,寶玉夢見“晴雯從外頭走來,仍是往日形景,進來笑向?qū)氂竦溃骸澳銈兒蒙^罷,我從此就別過了。”說畢,翻身便走”。醒來后,寶玉哭了,說道:“晴雯死了!”
果然晴雯死了。
因為聽說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寶玉便寫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兒誄》來祭奠晴雯。這篇文章寄托了寶玉的哀思。
書中描寫了寶玉心中掛念著晴雯。因為晴雯死后,去司掌芙蓉花。所以寶玉對晴雯之死有悲傷,也有欣慰。
書中沒有寫林黛玉對晴雯之死持什么態(tài)度,是悲傷,還是無視。這是寫作的需要,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詳有略。
第二、以林黛玉的性格,她對晴雯之死一定是哀傷的。
林黛玉見花謝了,都悲傷,她為花建花冢,為花寫《葬花詞》。林黛玉對于晴雯之死,一定更悲傷。
為什么林黛玉獨自一人出現(xiàn)在芙蓉樹下?
她應(yīng)該是在默默祭奠晴雯,偷偷為晴雯灑一掬哀傷的眼淚。
第三、林黛玉之所以不當(dāng)著賈寶玉的面表示悲傷,是為了讓賈寶玉盡快走出悲傷。
林黛玉和賈寶玉心有靈犀,林黛玉在芙蓉樹下祭奠晴雯,賈寶玉也來到樹下祭奠晴雯。賈寶玉念的《芙蓉女兒誄》回憶了他和晴雯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對晴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晴雯之死,痛徹心扉。
賈寶玉的《芙蓉女兒誄》令林黛玉肝腸寸斷。賈寶玉不能沉浸在悲傷之中拔不出來。生活還要繼續(xù),如果晴雯知道賈寶玉如此憂傷,她的心也會不安的。
為了讓賈寶玉擺脫悲傷的困擾,林黛玉故意笑著和賈寶玉探討起來文章的措辭造句。
(林黛玉)滿面含笑,口內(nèi)說道:“好新奇的祭文,可與《曹娥碑》并傳得了?!睂氂衤犃?,不覺紅了臉,笑答道:“我想著世上這些祭文都蹈于熟濫了,所以改個新樣,原不過是我一時玩意,誰知又被你聽見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p>
于是二人將“紅綃帳里,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進行反復(fù)修改,黛玉改為:“茜紗窗下,公子多情”。
最后,寶玉定稿:“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林黛玉成功地將寶玉從失去晴雯的悲傷情緒中拉出來。
第四、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晴雯在怡紅院過著小姐一般的日子,“嬌生慣養(yǎng),何嘗受過一日委屈”。被攆出去了,“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來的蘭花送到豬窩里去一般”。如果晴雯不死,活著也是遭罪。
如今晴雯清清白白干干凈凈地去了,正如黛玉追求的死的最高境界:“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有尊嚴(yán)地死,比卑賤地、忍辱負重地活著更值得向往。
總之,林黛玉對于晴雯之死是悲傷的,之所以沒有表現(xiàn)是因為作者出于寫作的需要沒有詳細描寫。另外林黛玉為了轉(zhuǎn)移賈寶玉的注意力,避免賈寶玉過于悲傷,故意對晴雯之死沒有表現(xiàn)出悲傷。她通過與寶玉探討祭文而將寶玉從悲傷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林黛玉對晴雯“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保持贊賞。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