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于1753年的醫(yī)書,又名《醫(yī)圣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yī)中四圣。本書闡發(fā)《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y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床醫(yī)學的綜合性著作。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積聚者,氣血之凝瘀也。血積為癥,氣積為瘕。
《金匱》: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緣瘀血癥聚,不在子宮,三月胎長,與癥痼相礙,故血阻而下,是癥病之為血也。
《傷寒》: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緣寒氣凝結(jié),水谷不消,則大便泄利,《難經(jīng)》謂之大瘕泄,是瘕病之為氣也。
癥瘕之病,多見寒熱。以氣血積聚,陽不外達,故內(nèi)郁而發(fā)熱;陰不內(nèi)斂,故外束而惡寒。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氣聚者,多下寒,血積者,多上熱。蓋離陰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陽氣,故下焦不寒。氣聚則金水失其收藏,陽不下蟄,是以寒生。坎陽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陰精,故上焦不熱。血積則木火失其生長,陰不上根,是以熱作。
血性溫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則化而為清涼。血之左積者,木之不溫也;血之右積者,金之不涼也。氣性清涼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則化而為溫暖。氣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氣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總原于土。己土不升,則木陷而血積;戊土不降,則金逆而氣聚。中氣健運而金木旋轉(zhuǎn),積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化堅丸
甘草二兩 丹皮三兩 橘皮三兩 桃仁三兩 杏仁三兩 桂枝三兩
煉蜜、陳醋丸,酸棗大,米飲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癥瘕結(jié)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之品。內(nèi)寒加巴豆、川椒,內(nèi)熱加芒硝、大黃。
積聚之病,不過氣血。左積者,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者,氣多而血少,加枳實、厚樸??傊瑲獠坏醚獎t不行,血不得氣則不運。氣聚者,血無有不積,血積者,氣無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內(nèi)在臟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經(jīng)絡(luò)者,以膏藥消之。
化堅膏
歸尾四錢 鱉甲八錢 巴豆四錢,研 黃連四錢 三棱四錢 莪術(shù)四錢 山甲一兩二錢 筋余一錢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凈丹八兩,熬膏。
硼砂四錢 硵砂四錢 阿魏六錢,炒,研 麝香二錢 人參四錢 三七四錢 山羊血四錢 肉桂四錢
以上八味,研細,入膏,火化,攪勻。稍冷,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攤。
皮硝水熱洗皮膚,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數(shù)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貼,重者兩貼,全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粘不脫。
忌一切發(fā)病諸物,惟豬、犬、鴨、鳧、有鱗河魚、菘、韮、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雞、羊、黃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齒莧,則忌之終身。犯之,病根立發(fā)。若癖塊重發(fā),則不可救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