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的意思】
1、《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fù)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2、《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p>
3、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唇亡齒寒之懼?!?/p>
4、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唇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p>
5、清·孫枝蔚《甲申述憂》詩序:“何況關(guān)中陷沒,海內(nèi)動搖,匪獨唇亡齒寒,螫手斷腕而已。”
釋義:唇?jīng)]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guān),榮辱與共。
【唇亡齒寒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jīng)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墒窃跁x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地。而虞、虢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他們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處的十分和睦。
“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yīng)借道的?!?/p>
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p>
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個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dāng)時就滿口答應(yīng)下來。
虞國大夫?qū)m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扎在虞國,然后發(fā)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又滅掉了虞國,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寶玉和良馬,當(dāng)面歸還給晉獻公。晉獻公望著失而復(fù)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