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來源:
朝三暮四,源于莊周《莊子·齊物論》原比喻聰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
成語意思:
宋國有一個很喜歡飼養(yǎng)猴子的老頭。他家養(yǎng)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然而過了不久,家里越來越窮困了,打算減少猴子吃橡子的數(shù)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橡實(即橡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了嗎?”猴子一聽,都站了起來,十分惱怒。過了一會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該夠吃了吧?”猴子一聽,一個個都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成語啟示: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后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前文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后文說“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P>
譯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yōu)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fā)展。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并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qū)分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后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并沒有失去什么,也沒有得到什么。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zhì)只有一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圣人不使人知,豈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后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lián)。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