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是什么?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處在哪里?如何評價司馬昭?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昭(211~265),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魏后廢帝時任大將軍、元帝時任相國,封晉王,謚號“文王”。父司馬懿,官至太傅。魏后廢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正元二年(255),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侍中、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元帝景元四年(263),司馬昭發(fā)兵滅蜀,進位相國,元帝成熙二年(265)去世。死后數(shù)月,其子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他頗有才干,治軍有方,賞罰分明。率兵滅蜀,為西晉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他弒君專權,留下千古罵名。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明帝曹叡死時,托付曹爽與司馬懿輔佐齊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與司馬懿互相排擠,經過激烈的權力爭斗,司馬懿盡誅曹爽一黨,魏國軍政大權自此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死后,大兒子司馬師不久廢除了已經成年但遲遲未能親政的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干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睅孜淮蟪贾肋@樣做等于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
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里,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后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p>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wèi)數(shù)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處:
出自《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xiāng)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p>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共知。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司馬懿及其兄司馬師之后,繼續(xù)發(fā)展司馬家族的勢力,權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討伐司馬昭,被其黨羽刺死,而司馬昭未受追究,后來更被封為晉王,死后其子司馬炎篡魏自立。 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歷史人物對司馬昭的評價:
1、毌丘儉、文欽: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2、王經: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
3、羊祜: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yè)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勛,成無為之化也。
4、張悌: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5、虞世南:克寧禍亂,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時,厥功為重。及高貴纂位,聰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葉贊,擬跡伊周,遂乃偽殺彥士,委罪成濟,自貽逆節(jié),終享惡名。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6、王應麟:司馬師引二敗以為己過,司馬昭怒王儀責在元帥之言。昭之惡,甚于師。
7、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