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紅樓夢》里的林如海在妻子賈敏去世后,要將女兒林黛玉送去京中交給岳母撫養(yǎng)。那么后來林如海的遺言暗藏什么玄機?他是被人害死的嗎?
(第三回)“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xù)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yǎng),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何反云不往?”
賈敏死后,賈母派人來接林黛玉,是當時比較常見的社會風俗。
母親去世,女兒無人管教,是為“喪婦長子”,為當時認為的“五不取”之一。
但若是由外祖母教養(yǎng)就另當別論。尤其外祖母還是侯爵尚書令之女,國公夫人,就更完美了。
但林黛玉進京這件事,更大可能還是林如海托付給岳母,而非賈母執(zhí)意要接外孫女進京。
彼時林如海才四十出頭,正當盛年,家中還無子嗣繼承。按說續(xù)弦勢在必行。也沒必要真由賈母撫養(yǎng)林黛玉。
但問題也就在此。從林如海送走女兒時講的這番話,體現(xiàn)出他已存死志的意思。
一,林如海不過四十出頭,雖說古人平均年齡比較低。但其實是現(xiàn)代人根據(jù)出生和夭折比率折算。真正成年人的壽命并不是很低。
林如海這種士大夫,生活條件比較好,活到六七十歲是很常見的。
所以古人才有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的說法。
林如海正當盛年,卻如此消沉說不通。
二,林如海是前科探花,任蘭臺寺大夫,欽點巡鹽御史……他的政治生涯才剛開始,不過四五年的時間。
他從小苦讀,三十多歲才中舉當官,蘭臺寺大夫相當于翰林院編修,出任巡鹽御史,都只不過是七品官。
從皇帝欽點巡鹽御史來看,正是十分器重于他。
林如海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推測五十出頭不說入閣,六部侍郎起碼有他一席之地。正是當打之年。
難道他辛苦一輩子就此算了么?
三,林家只有林如海這么一棵獨苗,雖說他的兒子之前夭折,只剩下女兒。幾房姬妾也沒有孩子,說明他自身生育能力不高。
但古人未必都要自己生孩子,很多時候為了傳宗接代,過繼養(yǎng)子傳承家業(yè)是常事。
林如海自己沒有兒子,大可以從旁支林家過繼一個養(yǎng)子,延續(xù)林家香火,也算對列祖列宗有交代。
可林如海直言不想續(xù)弦,更沒有延續(xù)香火的打算和安排。
林家就此斷絕在他手中。他有何面目見列祖列宗?
現(xiàn)代人對傳宗接代并不如何感情,但古人卻是繞不過去的責任和義務。林如海的選擇更是奇怪。
四,林如海最后提到的“顧盼之憂”,也很奇怪。
按說黛玉身體不好又是女兒。父親愛女心切也是關心則亂。
但是林家就算只是七品的巡鹽御史,家中也頗有一些家人。林黛玉有奶娘,有丫鬟,還有好幾房姨娘,都能照顧她。
全家只有林黛玉一個小孩子,能費什么大心思?
那個時代的女兒,不過就是教授一些女紅、規(guī)矩,喜歡讀書就多看看書,平時請醫(yī)問藥也都是現(xiàn)成。大可不必讓林如海多費心。
所以,林如海的這個“顧盼之憂”,顯然是有的放矢。
聯(lián)系之前賈敏和兒子相繼而死,有理由懷疑林如海的顧盼之憂,是擔心林黛玉步了母親和弟弟的后塵。
這也就說明林如海其實在懷疑妻子和兒子的死并不正常,而是被人所害。
林如海此番對女兒的話,更像是托孤遺言,也說明他已經(jīng)心存死志。
如果不是揚州太危險,大可不必把林黛玉送走,更不會大費周章誘使賈雨村盡心竭力護送林黛玉進京。
林如海送走女兒,不過繼兒子,在于真要連他都有危險,過繼幾個兒子都是羊入虎口。
結(jié)果就如林如海擔心的那樣,林黛玉去后兩年多,林如海就重病而死,捐館揚州城。
隨后賈寶玉給林黛玉講述的小耗子偷香芋故事,算是對此蓋棺定論。
故事明確揚州鹽課出現(xiàn)貪腐大案,“耗子”將鹽課的稅銀偷盜干凈,更要偷鹽課林老爺?shù)那Ы稹罢嫦阌瘛薄?/p>
有理由相信,如果林如海不將林黛玉送走,她恐將步了母親和弟弟的后塵。
更有理由相信,林如海、賈敏和兒子之死,絕不是正常因病死亡,而是被奸人所害。
林黛玉進京,則躲過一劫。奈何她的身體終究還是不好,到底也沒長久。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