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是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yī)典籍,共52卷。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jīng)過實踐和鉆研,歷時數(shù)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菝葜
【修治】
也稱菝(上下結構:艸+吉瓜) 、金剛根、鐵菱角、王瓜草。
【集解】
[別錄說]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時珍說]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采其根葉,人染家用,名鐵菱角。吳普本草把菝葜當作狗脊,并非如此。根〔氣味〕甘、酸,平、溫,無毒。
【主治】
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治時疾瘟瘴。補肝經(jīng)風虛。治消渴,血崩,下痢。
【發(fā)明】
[時珍說]菝葜,足厥陰、少陰藥。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孫真人元旦所飲辟邪屠蘇酒中亦用之。[頌說]取根浸赤汁,煮粉食,辟瘴。
【附方】
1. 小便滑數(shù)。金剛骨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睡時。
2. 沙石淋疾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兩,為末。海米飲服二錢,后以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也。
3. 消渴不止。菝葜, 咀半兩,水三盞,烏梅一個,煎一盞,溫服。
4. 下痢赤白。金剛根、蠟茶等分,為末。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兒三丸,白痢用甘草湯服下,用赤痢用烏梅湯服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