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輔佐孫策、孫權安定江東,是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在孫策時代與孫權掌權初期,張昭的地位類似于曹魏之荀彧、蜀漢之諸葛,屬于整個集團的二號人物。然而,孫權兩次任命丞相,卻都沒有用張昭。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赤壁之戰(zhàn)時張昭曾主張投降。
孫權兩立丞相而不用張昭
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tǒng)者責重,非所以優(yōu)之也?!焙髮O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蹦擞妙櫽骸!度龂尽堫欀T葛步傳》
公元222年,孫權接受曹丕冊封,成為大魏吳王。孫權設立丞相,東吳群臣都認為應該由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托說:“現(xiàn)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yōu)崇他的舉措?!庇谑侨蚊鼘O邵任丞相。
孫邵去世后(225年),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么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采納,就會產(chǎn)生怨忿詰難,這對他并無益處?!庇谑侨蚊櫽簽樨┫?,顧雍一干就是19年,所以張昭終其一生也沒能當上丞相。
張昭的威望、貢獻、能力擔任吳國丞相完全沒有問題,然而孫權堅決不用張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權力平衡之道
孫氏政權在江東立足,是一個逐漸派系不斷融合、妥協(xié)的過程。雖然孫氏本就是吳郡富春人,但孫家算不上士族家庭。孫堅在世之時也是四處征戰(zhàn)(討董卓、討劉表),并沒有能夠把江東作為自己的根據(jù)地。
我始終認為孫吳政權真正的奠基人是孫策。而孫策能夠以弱冠之年掃平江東六郡,主要依靠的是所謂的“淮泗集團”或者“流亡北士”。比如與孫策為“總角之交”的周瑜,出身廬江舒縣;張昭則是徐州彭城人;張纮是徐州廣陵人;魯肅是臨淮郡人;諸葛瑾是徐州瑯琊郡人。
武將們更是明顯,呂蒙是汝南郡人,程普是右北平土垠(今河北唐山)人,韓當是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人,蔣欽是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周泰九江下蔡(今安徽鳳臺)人,甘寧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徐盛瑯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
孫策、孫權早期主要依靠淮泗集團在江東開疆拓土,尤其是孫策對江東士族的極力鎮(zhèn)壓,導致孫氏和江東本地士族關系比較緊張。而孫權掌權后,隨著流亡北士的逐漸凋零,孫權開始逐漸啟用顧、陸、朱、張為代表的江東士族。
吳國第一任丞相孫邵,歷史記載較少,但他是青州北海人,而到了公元225年再立丞相之時。江東政權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周瑜、魯肅、呂蒙等人早已去世,江東士族在孫氏政權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陸遜、顧雍、朱然、張溫等江東名士已經(jīng)開始進入核心權力圈。
張昭早期作為淮泗集團隱然間的領袖人物,此時其實并不適合擔任丞相這一百官之首,為了能夠與江東士族更加緊密的合作,任命顧雍為丞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信號。自此以后,孫氏與江東士族基本上達成了休戚與共的局面,幾年后孫權順利稱帝!
二、張昭性格原因
孫權第二次拒絕大家推薦張昭擔任丞相時,給出了一個理由:“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這也是孫權不想讓張昭擔任丞相的一個原因。
史書記載張昭“昭容貌矜嚴,有威風”、“舉邦憚之”。在孫權的角度來看,孫策當年是把自己托付給張昭,所以張昭雖然盡心竭力的輔佐孫權,但對于孫權不合時宜的舉動,張昭從來都是直言勸諫,也不管身邊有人沒人,對著孫權就是一頓“批評”。
舉幾個例子:孫權秉承父兄驍勇的本色,喜歡射老虎,被張昭一頓勸諫,雖然孫權表面認錯,但還是做了射虎車繼續(xù)射;孫權大宴群臣,一個勁勸酒,張昭直接離席而去,孫權讓人趕緊請回來,張昭卻提起商紂王的往事;孫權執(zhí)意要派使者聯(lián)系公孫淵,張昭堅決不許,孫權氣的拔刀,兩人以面對面流淚結束……
而反觀顧雍,為人寬厚沉穩(wěn),“其所選用文武將吏各隨能所任,心無適莫”。這展現(xiàn)了他知人善任,能夠調和關系的一面。同時在與孫權對話時,顧雍“于公朝有所陳及,辭色雖順而所執(zhí)者正”,又展現(xiàn)了他的靈活性與原則性。
自古皇權與相權的沖突就難以調和。孫權不是劉禪,孫權也勉強屬于創(chuàng)業(yè)之主,他需要的是一個“聽話”的丞相,像張昭這樣天天“教訓”自己的丞相,他萬萬是不敢用的。
三、主張投降的污點
第三個原因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了,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親率大軍南下,當時張昭、秦松等江東大多數(shù)大臣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魯肅、周瑜主張聯(lián)合劉備與曹操決戰(zhàn)。這幾乎成為了張昭一生的“污點”。
其實,張昭勸孫權投降曹操,按照當時的情況也是比較現(xiàn)實的選擇。第一,曹操代表的是東漢朝廷,孫權抵抗不占據(jù)大義。第二,曹操實力過于強大,而且又兼并了荊州水軍,長江天險已經(jīng)不復存在。在張昭及大多數(shù)人看來,江東是沒有勝算的,所以投降曹操也是無奈的選擇。
但孫權是有野心的,周瑜、魯肅是有著超前的戰(zhàn)略眼光的,所以他們堅決的和劉備聯(lián)合, 赤壁大戰(zhàn)擊敗了曹操,讓孫權日后終究成就了一番霸業(yè)。所以孫權心里對于張昭主張投降耿耿于懷,也是人之常情了。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于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贊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要乞討食物了?!睆堈逊浅M愧,伏在地上流汗(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綜上所述,孫權兩立丞相而不用張昭,除了當年主張投降曹操的緣故,東吳內(nèi)部的權力、派系之爭,以及張昭自身過于剛強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