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的出處】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p>
釋義:是指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表示多聽不如親見的可靠。
【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后,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lián)合起來渡過湟水,并派人與匈奴聯(lián)系。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jié)果被西羌打得大敗。羌人侵入邊界,攻城奪地,燒殺搶掠。宣帝召集群臣計議,詢問誰愿意率兵前去抗擊敵人。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說:“我去最合適了。我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p>
宣帝見趙充國自告奮勇,擔當這一重任,于是問趙充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軍事上的事難以遙測,我愿先到金城(今蘭州市西北)去,察看情況后才能提出作戰(zhàn)方略。羌族雖說是人數(shù)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為,注定會失敗的,請陛下相信我能擔當此任,你就不必擔憂了。”宣帝聽他這么一說,含笑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趙充國帶領(lǐng)一隊人馬出發(fā)。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沖擊,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虜。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辈肯侣犃?,都很佩服老將的見識。
趙充國觀察了地形,又從俘虜口中得知敵人的內(nèi)部情況,了解到敵軍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把守、整治邊境、分化瓦解,團結(jié)大多數(shù)西羌人的策略,上奏皇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
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后來變?yōu)槌烧Z。當趙充國告老請退,皇帝賜予安車駟馬,免官歸第。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趙充國病逝,享年八十六歲,謚號壯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