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共200卷,作者署名后晉劉昫等撰,實為后晉趙瑩主持編修。那么其中《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七上篇講述了哪些故事?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崔慎由,字敬止,清河武城人。高祖融,位終國子司業(yè),謚曰文,自有傳。曾 祖翹,位終禮部尚書、東都留守。祖異,位終渠州刺史。
父從,少孤貧。寓居太原,與仲兄能同隱山林,苦心力學。屬歲兵荒,至于絕 食。弟兄采梠拾橡實,飲水棲衡;而講誦不輟。怡然終日,不出山巖,如是者十年。 貞元初,進士登第,釋褐山南西道推官,府公嚴震,待以殊禮。以父優(yōu)免。弟兄廬 于父墓,手植松柏。免喪,不應(yīng)辟命。久之,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開西南夷,置兩路運 糧使,奏從掌西山運務(wù),后權(quán)知邛州事。及皋薨,副使劉辟阻命,欲并東川,以謀 告從。從以書諭辟,辟怒,出兵攻之,從嬰城拒守,卒不從之。高崇文平蜀,從事 坐累多伏法,惟從以拒辟免。盧坦在宣州,辟為團練觀察副使。
元和初入朝,累遷吏部員外郎。九年,裴度為中丞,奏從為侍御史知雜,守右 司郎中。度作相,用從自代為中丞。
從氣貌孤峻,正色立朝,彈奏不避權(quán)幸。事關(guān)臺閣或付仗內(nèi)者,必抗章論列, 請歸有司。選辟御史,必先質(zhì)重貞退者。改給事中,數(shù)月,出為陜州大都督府長史、 陜虢團練觀察使、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入為尚書右丞。
淄青賊平,鎮(zhèn)州王承宗懼,上章請割德、棣二州自贖,又令二子入侍。憲宗選 使臣宣諭,以從中選。議者以承宗罪惡貫盈,每多奸譎,入朝二子,必非血胤,人 頗憂之。從次魏州,田弘正以路由寇境,欲以五百騎援之,從辭之。以童奴十數(shù)騎, 徑至鎮(zhèn)州。于鞠場宣敕,三軍大集。從諭以逆順,辭情慷慨,軍士感動,承宗泣下, 禮貌益恭,遂按德、棣戶口符印而還。
其年八月,出為興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jié)度觀察等使。監(jiān)軍使知上意欲 大用之,每為中貴傳達意旨,欲其賂遺,從終不答。
穆宗即位,召拜尚書左丞。長慶二年,檢校禮部尚書、鄜州刺史、鄜坊丹延節(jié) 度等使。鄜畤內(nèi)接畿甸,神策軍鎮(zhèn)相望,逾禁犯法,累政不能制。而從撫遏舉奏, 軍士惕然。黨項羌有以羊馬來市者,必先遺帥守,從皆不受,撫諭遣之。群羌不敢 為盜。四年,入為吏部侍郎,尋改太常卿。寶歷二年,檢校吏部尚書,充東都留守。
太和三年,入為戶部尚書。李宗閔秉政,以從與裴度、李德裕厚善,惡之。改 檢校尚書右仆射、太子賓客,東都分司。從請告百日,罷官,物論咎執(zhí)政。宗閔懼, 四年三月,召拜檢校左仆射,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 知節(jié)度事。揚府舊有貨曲之利,資產(chǎn)奴婢交易者,皆有貫率,羊有口算,每歲收利 以給用,從悉除之。舊制,官吏祿俸有布帛加估之給,節(jié)度使獨不在此例。從至, 一例估折給之。六年十月,卒于鎮(zhèn),贈司空,謚曰貞。
從少以貞晦恭讓自處,不交權(quán)利,忠厚方嚴,正人多所推仰。階品合立門戟, 終不之請。四為大鎮(zhèn),家無妓樂,士友多之。
慎由,太和初擢進士第,又登賢良方正制科。聰敏強記,宇量端厚,有父風。 釋褐諸侯府。大中初入朝,為右拾遺、員外郎、知制誥,正拜舍人,召充翰林學士、 戶部侍郎。再歷方鎮(zhèn),入朝為工部尚書。十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集賢殿大學士, 轉(zhuǎn)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加太中大夫、兼禮部尚書。
初,慎由與蕭鄴同在翰林,情不相洽。及慎由作相,罷鄴學士。俄而鄴自判度 支為平章事,恩顧甚隆。鄴引劉彖同知政事。十二年二月,詔曰:“太中大夫、 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崔慎 由,繼美德門,承家貴位,搢紳偉望,禮樂上流。挺松筠之貞姿,服蘭蓀之懿行。 自居名器,累歷清華。禁林才擅于多能,綸閣詞推于巨麗。物情愈茂,延譽甚高, 再列二卿之崇,亟闡六條之化。爰加獎任,益委重難。屢啟嘉謨,俄參大柄,而周 涉寒暑,備見器能。道已著于始終,思豈殊于中外!可檢校禮部尚書、梓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
咸通初,改為華州刺史、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等使,加檢校司空、河中尹、河中 晉絳節(jié)度使。入為吏部尚書。移疾請老,拜太子太保,分司東都,卒。
子胤。弟安潛。安潛,字進之,大中三年,登進士第。咸通中,累歷清顯,出 為許州刺史、忠武軍節(jié)度觀察等使。乾符中,遷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等使。黃巢 之亂,從僖宗幸蜀。王鐸為諸道行營都統(tǒng),奏安潛為副。收復兩京,以功累加至檢 校侍中。龍紀初,青州王敬武卒,以安潛代。敬武子師范拒命,安潛赴鎮(zhèn)。至棣州, 刺史張蟾出州兵攻青州,為師范所敗,朝廷竟授之節(jié)鉞。安潛還京師,累加太子太 傅。卒,贈太師,謚曰貞孝。
子柅、艤。柅,景福中為起居郎。艤為右拾遺。柅累官至尚書。
從兄能,少勵志苦學,累辟使府。元和初,為蜀州刺史。六年,轉(zhuǎn)黔中觀察使。 坐為南蠻所攻,陷郡邑,貶永州刺史。穆宗即位,弟從居顯列,召拜將作監(jiān)。長慶 四年九月,出為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卒。
子彥曾,有干局。大中末,歷三郡刺史。咸通初,累遷太仆卿。七年,檢校左 散騎常侍、徐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武寧軍節(jié)度使。
彥曾通于法律,性嚴急。以徐軍驕,命彥曾治之,長于撫養(yǎng),而短于軍政。用 親吏尹戡、徐行儉當要職。二人貪猥,不恤軍旅,士卒怨之。先是,六年,南蠻寇 五管,陷交址,詔徐州節(jié)度使孟球召募二千人赴援,分八百人戍桂州。舊三年一代, 至是戍卒求代。尹戡以軍帑匱乏,難以發(fā)兵,且留舊戍一年。其戍卒家人飛書桂林。 戍卒怒,牙官許佶、趙可立、王幼誠、劉景、傅寂、張實、王弘立、孟敬文、姚周 等九人,殺都頭王仲甫,立糧料判官龐勛為都將。群伍突入監(jiān)軍院取兵甲。乃剽湘 潭、衡山兩縣,虜其丁壯。乃擅回戈,沿江自浙西入淮南界,由濁河達泗口。其眾 千余人,每將過郡縣,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觀人情,慮其邀擊。既離泗口,彥曾令押 牙田厚簡慰喻,又令都虞候元密伏兵任山館。龐勛遣吏送狀啟訴,以軍士思歸,勢 不能遏,愿至府外解甲歸兵。便還家,彥曾怒,誅之。勛等擁眾攻宿州,陷之。出 官帑召募。翌日,得兵二千人,乃虜奪舟船五千余艘。步卒在船,騎軍夾岸,鼓噪 而進。元密發(fā)伏邀之,為賊所敗。時亡命者歸賊如市,彥曾驅(qū)城中丁男城守。九年 九月十四日,賊逼徐州。十五日后,每旦大霧不開。十六日,彥曾并誅逆卒家口。 十七日,昏霧尤甚,賊四面斬關(guān)而入。龐勛先謁漢高祖廟,便入牙城。監(jiān)軍張道謹 相見,不交一言,乃止大彭館。收尹戡、徐行儉及判官焦璐、李棁、崔蘊、溫廷皓、 韋廷義,并殺之。翌日,賊將趙可立害彥曾,龐勛自稱武寧軍節(jié)度使。
慎由子胤。胤,字昌遐,乾寧二年登進士第。王重榮鎮(zhèn)河中,辟為從事。入朝, 累遷考功、吏部二員外郎,轉(zhuǎn)郎中、給事中、中書舍人。大順中,歷兵部、吏部二 侍郎,尋以本官同平章事。時王室多故,南北司爭權(quán),咸樹朋黨,外結(jié)籓帥。胤長 于陰計,巧于附麗;外示凝重而心險躁。自李茂貞、王行瑜怙亂,兵勢不遜,杜讓 能、韋昭度繼遭誅戮,而宰臣崔昭緯深結(jié)行瑜以自固;而待胤以宗人之分,屢加薦 用。累遷中書侍郎、判戶部事。昭宗出幸石門,胤與同列徐彥若、王摶等從。車駕 還宮,加禮部尚書,并賜號“扶??飮吕砉Τ肌?。
三年,李茂貞犯京師,扈昭宗幸華州。帝復雪杜讓能、韋昭度、李磎之枉;懲 昭緯之前慝,罷胤政事,檢校兵部尚書、廣州刺史、嶺南東道節(jié)度等使。時硃全忠 方霸于關(guān)東,胤密致書全忠求援。全忠上疏理胤之功,不可離輔弼之地。胤已至湖 南,復召拜平章事。胤既獲汴州之援,頗弄威權(quán)。恨徐彥若、王摶發(fā)昭緯前事,深 排抑之。俄出彥為南海節(jié)度。又摭王摶交結(jié)敕使,同危宗社,令全忠上疏論之。光 化中,貶摶溪州司馬,賜死于藍田驛。誅中尉宋道弼、景務(wù)修。自是朝廷權(quán)政,皆 歸於己,兼領(lǐng)三司使務(wù)?;鹿賯?cè)目,不勝其忿。
及劉季述幽昭宗于東內(nèi),以德王監(jiān)國。季述畏全忠之強,不敢殺胤,但罷知政 事,落使務(wù),守本官而已。胤復致書于全忠,請出師反正。故全忠令大將張存敬急 攻晉絳河中。胤以天子幽囚,諸侯觀釁,有神策軍巡使孫德昭者,頗怒季述之廢立, 胤伺知之,令判官石戩與德昭游,伺其深意。每酒酣,德昭泣下,戩知其誠,乃與 之謀曰:“今中外大臣,自廢立已來,無不含怒。至于軍旅,亦懷憤惋。今謀反者, 獨季述、仲先耳。足下誅此二豎,復帝寶位,垂名萬代,今正其時。持疑不斷,則 功落他人之手也!”德昭謝曰:“予軍吏耳,社稷大計,不敢自專。如相公委使, 不敢避也?!必纺烁钜聨В謺酝ㄆ湟?。十二月晦,德昭伏兵誅季述。昭宗反正, 胤進位司空,復知政事,兼領(lǐng)度支、鹽鐵、三司等使。
明年夏,硃全忠攻陷河中、晉絳,進兵至同華。中尉韓全誨以胤交結(jié)全忠,慮 汴軍逼京師,請罷知政事,落使務(wù)。其年冬,全誨挾帝幸鳳翔。胤怨帝廢黜,不扈 從,遣使告全忠,請于岐陽迎駕,令太子太師盧知猷率百官迎全忠入京師。初,全 忠至華州,遣掌書記裴鑄人奏鳳翔,言欲以兵士迎駕。及入京師,又上表曰:
臣獨兼四鎮(zhèn),迨事兩朝,分數(shù)千里之封疆,受二十年之恩渥。微同物類,猶解 感知,忝齒人倫,寧忘報效?臣昨?qū)⒈?,奔赴闕庭,尋過京畿,遠迎車駕。初因 幕吏,面奉德音;尋有宰臣,頻飛密札?;蛞跃┒技姅_,委制置于中朝;或以鑾輅 播遷,俾奉迎于近甸。臣是以遠離籓鎮(zhèn),不憚疲勞。昨奉詔書,兼宣口敕,令臣速 抽兵士,且歸本籓,仍遣百官,俾赴行在。睹綸言于鳳紙,若面丹墀;認御札于龍 衣,如親翠蓋。然知從來書詔,出自宰臣,每降宣傳,皆非圣旨。致臣誤將師旅, 遽入關(guān)畿,比令迎駕之行,翻掛脅君之過。臣今見與茂貞要約,釋兩地猜嫌,早致 萬乘歸京,以副八纮懇望。其宰臣百官已下,非臣輒有阻留,伏乞詔赴行朝,以備 還駕。
昭宗得全忠表,怒胤尤甚。是月二十六日詔曰:
食君之祿,合務(wù)于盡忠;秉國之鈞,宜思于致理。其有疊膺異渥,繼執(zhí)重權(quán), 遽萌狂悖之心,忽構(gòu)傾危之計,人知不可,天固難容。扶危定亂致理功臣、開府儀 同三司、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延資庫使、 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判度支、上柱國、魏國公、食邑五千戶崔胤,奕葉公臺,蟬聯(lián) 珪組。冠歲名升于甲乙,壯年位列于公卿,趣向有聞,行藏可尚。朕采于群議,詢 彼輿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殊不知漏卮難滿,小器易盈,曾無報國之心,但作 危邦之計,四居極位,一無可稱。豈有都城,合聚兵甲,暗養(yǎng)死士,將亂國經(jīng)。聚 貔武以保其一坊,致刁斗遠連于右輔。始則將京兆府官錢委元規(guī)召卒,后則用度支 使榷利令陳班聚兵;事去公朝,權(quán)歸私室。百辟休戚,由其顧眄之間;四方是非, 系彼指呼之際。令狐渙奸纖有素,操守無堪,用作腹心,共張聲勢。遂令濫居深密, 日在禁闈,罔惑朕躬,偽行書詔。致茲播越,職爾之由。豈有權(quán)重位崇,恩深獎厚, 曾無惕厲,轉(zhuǎn)恣睢盱,顯構(gòu)外兵,將圖不軌!
朕以庶士流散,兵革繁多,遂命宰臣,與之商議。五降內(nèi)使,一貢表章,堅臥 不來,拒召如此。況又拘留庶吏,廢闕晨趨。人既奔驚,朕須巡幸。果見兵纏輦轂, 火照宮闈,煙塵漲天,干戈匝野。致朕奔迫,及于岐陽。翠輦未安,鐵騎旋至,圍 逼行在,焚燒屋廬。睹此阽危,咎將誰執(zhí)?近者全忠章表,兼遣幕吏敷陳,言宰臣 繼飛密緘,促其兵士西上,靜詳構(gòu)扇,孰測苞藏,無功及人,為國生事。于戲!君 人之道,委之宰衡,庶務(wù)殷繁,豈能親理?盡將機事,付爾主張,負我何多,構(gòu)亂 至此!仍存大體,不謂無恩??韶熓诔⒋蠓?,守工部尚書。
初,天復反正之后,宦官尤畏胤,事無大小咸稟之。每內(nèi)殿奏對,夜則繼之以 燭。常說昭宗請盡誅內(nèi)官,但以宮人掌內(nèi)司事。中尉韓全誨、張弘彥、袁易簡等伺 知之,于帝前求哀請命,乃詔胤密事進囊封,勿更口奏。宦官無由知其謀,乃求知 書美婦人進內(nèi),以偵陰事。由是胤謀頗泄?;鹿倜肯嗑哿魈?,愈不自安。故全誨等 為劫幸之謀,由胤忌嫉之太過也。
及全忠攻鳳翔,胤寓居華州,為全忠畫圖王之策。天復二年,全忠自岐下還河 中,胤迎謁于渭橋,捧卮上壽,持板為全忠唱歌,仍自撰歌辭,贊其功業(yè)。三年, 李茂貞殺韓全誨等,與全忠通和,昭宗急詔征胤赴行在。凡四降詔,三賜硃書御札, 稱病不赴。及帝出鳳翔,胤乃迎于中路,即日降制,復舊官,知政事,進位司徒, 兼判六軍諸衛(wèi)事。仍詔移家入左軍,賜帳幄器用十車。胤奏京兆尹鄭元規(guī)為六軍副 使。胤與全忠奏罷左右神策、內(nèi)諸司等使及諸道監(jiān)軍、副監(jiān)、小使。內(nèi)官三百余人, 同日斬之于內(nèi)侍省。諸道監(jiān)軍,隨處斬首以聞。
昭宗初幸鳳翔,命盧光啟、韋貽范、蘇檢等作相;及還京,胤皆貶斥之。又貶 陸扆為沂王傅,王溥太子賓客,學士薛貽矩夔州司戶,韓亻屋濮州司戶,姚洎景王 府咨議。應(yīng)從幸群官,貶逐者三十余人。唯用裴贄為相,以其孤立易制也。內(nèi)官既 盡屠戮,諸使悉罷,天子宣傳詔命,惟令宮人寵顏等宣事。而欺君蠹國,所不忍聞。 胤所悅者阘茸下輩,所惡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懼,朝不保夕。
其年十月,全忠子友倫宿衛(wèi)京師,因擊鞠墜馬而卒。全忠愛之,殺會鞠者十余 人,而疑胤陰謀,由是怒胤。初,天子還宮,全忠東歸,胤以事權(quán)在己,慮全忠急 于篡代,乃與鄭元規(guī)謀招致兵甲,以捍茂貞為辭。全忠知其意,從之。胤毀城外木 浮圖,取銅鐵為兵仗。全忠令汴州軍人入關(guān)應(yīng)募者數(shù)百人。及友倫死,全忠怒,遣 其子宿衛(wèi)軍使友諒誅胤,而應(yīng)募者突然而出。四年正月初,貶太子賓客,尋為汴軍 所殺。
胤傾險樂禍,外示寬宏。初拜平章事,其季父安潛謂所親曰:“吾父兄刻苦樹 立門戶,一旦終當為緇郎所壞?!惫缙溲浴X防奂又潦讨?,封魏國公。初,硃全 忠雖竊有河南方鎮(zhèn),憚河朔、河東,未萌問鼎之志。及得胤為鄉(xiāng)導,乃電擊潼關(guān), 始謀移國。自古與盜合從,覆亡宗社,無如胤之甚也。子有鄰。
崔珙,博陵安平人。祖懿。父颋,貞元初進士登第。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監(jiān)。四 年,出為同州刺史,卒。颋有子八人,皆至達官,時人比漢之荀氏,號曰“八龍”。
長曰琯,貞元十八年進士擢第。又制策登科,釋褐諸侯府,入朝為尚書郎。太 和初,累遷給事中,宣慰幽州稱旨。俄而興元兵亂,殺李絳,命琯平亂褒中,三軍 寂然從命。使還,改工部侍郎。四年冬,拜京兆尹。五年四月,改尚書右丞。六年 十二月,出為江陵尹、御史大夫、荊南節(jié)度使。八年,入為兵部侍郎,轉(zhuǎn)吏部,權(quán) 判左丞事。開成二年,真拜左丞。時弟珙為京兆尹,兄弟并居顯列。以本官權(quán)判兵 部西銓、吏部東銓事。三年,檢校戶部尚書,判東都尚書省事、東都留守、東畿汝 都防御等使。會昌中,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 使。以弟珙罷相貶官,琯亦罷鎮(zhèn)歸東都。五年卒。詔曰:
孔氏以顏、冉之行,首于四科;漢代以荀、陳之門,方之“八凱”。乃睠時哲, 得茲令名,用舉飾終之恩,以抒殲良之嘆。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崔琯,誠明履正,粹 密鄰幾,有子政之精忠,得公綽之不欲。禮樂二事,以為身文;仁義五常,自成家 范。往以茂器,列于大僚。屬賢相受誣,廟堂議法,由長孺之道,以估正人;微京 兆之言,豈聞非罪?既是魏其之直,益彰王鳳之邪。莊色于朝,群公聳視;讜詞不 撓,淑問攸歸。歷踐名籓,皆留遺愛。居常慎獨,清則畏知。爰自青衿,迄于白首, 厲翼之志,始終不渝。未陟臺階,實辜公論;追榮左相,式示優(yōu)崇。可贈尚書左仆 射。
珙,琯之母弟也。以書判拔萃高等,累佐使府。性威重,尤精吏術(shù)。太和初, 累官泗州刺史,入為太府卿。七年正月,拜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延英中謝,帝 問以撫理南海之宜。珙奏對明辯,帝深嘉之。時高瑀鎮(zhèn)徐州,承智興之后,軍驕難 制,軍士數(shù)犯法,上欲擇威望之帥以臨之,久難其才。會珙言事慷慨,謂宰臣曰: “崔珙言事,神氣精爽,此可以臨徐人。”即以王茂元代珙鎮(zhèn)廣南,授珙兼檢校工 部尚書、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寧軍節(jié)度、徐泗濠觀察使。
開成初,就加檢校兵部尚書。二年,檢校吏部尚書、右金吾大將軍,充街使。 六月,遷京兆尹。是歲,京畿旱,珙奏浐水入內(nèi)者,十分量減九分,賜貧民溉田, 從之。三年正月,盜發(fā)親仁里,欲殺宰相李石。其賊出于禁軍,珙坐捕盜不獲,罰 俸料。會昌初,李德裕用事,與珙親厚,累遷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尋 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書、門下侍郎,進階銀青光祿大夫,兼尚書 左仆射。素與崔鉉不葉,及李讓夷引鉉輔政,代珙領(lǐng)使務(wù),乃掎摭珙領(lǐng)使日妄破宋 滑院鹽鐵錢九十萬貫文,又言珙嘗保護劉從諫,坐貶澧州刺,再貶恩州司馬。宣宗 即位,以赦召還,為太子賓客,出為鳳翔節(jié)度使。
三年,崔鉉復知政事,珙辭疾請罷。制曰:“將相大臣,與國同體,誠欲自便, 豈宜不從?茍非其時,涉于避事。前鳳翔隴州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 尚書右仆射、兼鳳翔尹、御史大夫、上柱國、安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崔珙,早 以器能,周歷顯重。行己每稱其友悌,在公亦竭其精忠。自負譴前朝,遠移南徼, 及我嗣守,頗聞嘉名。由是剖竹近關(guān),揚旍右輔,為國垣翰,適資謀猷。近者犬戎 輸誠,歸我故地,下議納款,且籌開疆。宜其率先啟行,副此寵待。忽覽退閑之請, 頗乖毗倚之誠。陳力之方,豈無其道?匪躬之故,或異于是。以其故老,特為優(yōu)容, 俾居青宮之輔,仍從分洛之命。君臣禮分,予無愧焉??商由賻?,分司東都?!?未幾,卒。
子涓,大中四年進士擢第。
珙弟瑨、璪、玙、球、珦。
瑨以書判拔萃,開成中,累遷至刑部郎中。會昌中,歷三郡刺史,位終方鎮(zhèn)。
璪,開成初,為吏部郎中,轉(zhuǎn)給事中。會昌初,出為陜虢觀察使,遷河南尹, 入為御史中丞,轉(zhuǎn)吏部侍郎。大中初,改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崔鉉再輔 政,罷璪使務(wù),檢校兵部尚書,兼河中尹、御史大夫,充河中晉絳磁隰等州節(jié)度觀 察使。七年,入為左丞,再遷刑部尚書。子滔,大中初登進士第。
玙,字朗士,長慶初進士擢第,又制策登科。開成末,累遷至禮部員外郎。會 昌初,以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大中五年,遷禮部侍郎。六年,選士,時 謂得才。七年,權(quán)知戶部侍郎,進封博陵子,食邑五百戶,轉(zhuǎn)兵部侍郎。子淡。
淡,大中十三年,登進士第,累遷禮部員外郎,位終吏部侍郎。淡子遠。
遠,龍紀元年,登進士第。大順初,以員外郎知制誥,召充翰林學士,正拜中 書舍人。乾寧三年,轉(zhuǎn)戶部侍郎、博陵縣男、食邑三百戶,轉(zhuǎn)兵部侍郎承旨。尋以 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天祐初,從昭宗東遷洛陽。罷相,守右 仆射。二年,為柳璨希、硃全忠旨,累貶白州長史。行至滑州,被害于白馬驛。
遠文才清麗,風神峻整,人皆慕其為人,當時目為“釘座梨”,言席上之珍也。
球,字叔休,寶歷二年登進士第。會昌中,為鳳翔節(jié)度判官,入朝為尚書郎。 子瀆。瀆,大中末亦進士登第。
崔氏咸通、乾符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臺閣、錢籓岳者二十余人。大中以 來盛族,時推甲等。
盧鈞,字子和,本范陽人。祖炅,父繼。鈞,元和四年進士擢第,又書判拔萃, 調(diào)補校書郎,累佐諸侯府。太和五年,遷左補闕。與同職理宋申錫之枉,由是知名。 歷尚書郎,出為常州刺史。九年,拜給事中。開成元年,出為華州刺史、潼關(guān)防御、 鎮(zhèn)國軍等使。
其年冬,代李從易為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jié)度使。南海有蠻舶之利,珍 貨輻湊。舊帥作法興利以致富,凡為南海者,靡不梱載而還。鈞性仁恕,為政廉潔, 請監(jiān)軍領(lǐng)市舶使,己一不干預(yù)。自貞元已來,衣冠得罪流放嶺表者,因而物故,子 孫貧悴,雖遇赦不能自還。凡在封境者,鈞減俸錢為營槥櫝。其家疾病死喪,則為 之醫(yī)藥殯殮,孤兒稚女,為之婚嫁,凡數(shù)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義,令不嚴 而人化。三年將代,華蠻數(shù)千人詣闕請立生祠,銘功頌德。先是土人與蠻獠雜居, 婚娶相通,吏或撓之,相誘為亂。鈞至,立法,俾華蠻異處,婚娶不通,蠻人不得 立田宅;由是徼外肅清,而不相犯。
會昌初,遷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四年,誅劉稹,以鈞檢校兵部尚書, 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jié)度、澤潞邢洺磁觀察等使。是冬,詔鈞出潞軍五千戍 代北。鈞升城門餞送,其家設(shè)幄觀之。潞卒素驕,因與家人訣別,乘醉倒戈攻城門。 監(jiān)軍以州兵拒之,至晚撫勞方定。詔鈞入朝,拜戶部侍郎、判度支,遷戶部尚書。
大中初,檢校尚書右仆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jié)度、宋亳汴潁觀察 等使,就加檢校司空。四年,入為太子少師,進位上柱國、范陽郡開國公、食邑二 千戶。六年,復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
九年,詔曰:“河東軍節(jié)度使盧鈞,長才博達,敏識宏深。藹山河之靈,抱瑚 璉之器。多能不耀,用晦而彰。由嶺表而至太原,五換節(jié)鉞,仁聲載路,公論彌高。 籓垣之和氣不衰,臺閣之清風常在,宜升揆路,以表群僚。可尚書左仆射?!?/p>
鈞踐歷中外,事功益茂,后輩子弟,多至臺司。至是急征,謂當輔弼,雖居端 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視事,與親舊游城南別墅,或累日一歸。宰臣令狐綯惡之, 乃罷仆射,仍加檢校司空,守太子太師。物議以鈞長者,罪綯弄權(quán)。綯懼。
十一年九月,以鈞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入為太子太師,卒。
裴休,字公美,河內(nèi)濟源人也。祖宣,父肅。肅,貞元中自常州刺史兼御史中 丞、越州刺史、浙東團練觀察等使。時山賊栗锽誘山越為亂,陷浙東郡縣。肅召州 兵討平之,因紀其事,號《平戎記》,上之。德宗嘉賞。
肅生三子,儔、休、俅,皆登進士第。
休志操堅正。童齔時,兄弟同學于濟源別墅。休經(jīng)年不出墅門,晝講經(jīng)籍,夜 課詩賦。虞人有以鹿贄儔者,儔、俅炰之,召休食。休曰:“我等窮生,菜食不充, 今日食肉,翌日何繼?無宜改饌?!豹毑皇?。長慶中,從鄉(xiāng)賦登第,又應(yīng)賢良方正, 升甲科。太和初,歷諸籓辟召,入為監(jiān)察御史、右補闕、史館修撰。會昌中,自尚 書郎歷典數(shù)郡。
大中初,累官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轉(zhuǎn)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領(lǐng)使 如故。六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自太和已來,重臣領(lǐng)使者,歲漕江、 淮米不過四十萬石,能至渭河倉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敗溺百端。官舟沉溺者, 歲七十余只。緣河奸史,大紊劉晏之法。洎休領(lǐng)使,分命僚佐深按其弊。因是所過 地里,悉令縣令兼董漕事,能者獎之。自江津達渭口,以四十萬之傭,歲計緡錢二 十八萬貫,悉使歸諸漕吏,巡院無得侵牟。舉新法凡十條,奏行之,又立稅茶法二 十條,奏行之,物議是之。
初,休典使三歲,漕米至渭、河倉者一百二十萬斛,更無沉舟之弊。累轉(zhuǎn)中書 侍郎,兼禮部尚書。休在相位五年。
十年,罷相,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宣武軍節(jié)度使。其年冬, 進階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縣子、食邑五百戶,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十一年冬,檢校戶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節(jié)度、潞磁 邢洺觀察使。十三年十月,加檢校吏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jié)度觀察等 使。十四年八月,以本官兼鳳翔尹,充鳳翔隴州節(jié)度使。
咸通初,入為戶部尚書,累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師,卒。
休性寬惠,為官不尚曒察,而吏民畏服。善為文,長于書翰,自成筆法。家世 奉佛,休尤深于釋典。太原、鳳翔近名山,多僧寺。視事之隙,游踐山林,與義學 僧講求佛理。中年后,不食葷血,常齋戒,屏嗜欲。香爐貝典,不離齋中;詠歌贊 唄,以為法樂。與尚書紇干皋皆以法號相字。時人重其高潔而鄙其太過,多以詞語 嘲之,休不以為忤。
俅,字冠識,亦登進士第。休子攴。
楊收,字藏之,同州馮翊人。自言隋越公素之后。高祖悟虛,應(yīng)賢良制科擢第, 位終朔州司馬。曾祖幼烈,位終寧州司馬。祖藏器,邠州三水丞。父遺直,位終濠 州錄事參軍。家世為儒,遺直客于蘇州,講學為事,因家于吳。遺直生四子:發(fā)、 假、收、嚴。
發(fā),字至之,太和四年登進士第,又以書判拔萃,釋褐校書郎、湖南觀察推官, 再辟西蜀從事。入朝為監(jiān)察,轉(zhuǎn)侍御史,累遷至禮部郎中。大中三年,改左司郎中。
宣宗追尊順宗、憲宗等尊號,禮院奏廟中神主已題舊號,請改造及重題,詔禮 官議。發(fā)與都官郎中盧搏獻議曰:
臣等伏尋舊典,栗主升祔之后,在禮無改造之文,亦無重加尊謚、改題神主之 例。求之曠古,夐無其文。周加太王、王季、文王之謚,但以德合王周,遂加王號, 未聞改謚易主。且文物大備,禮法可稱,最在兩漢,并無其事。光武中興,都洛陽, 遣大司馬鄧禹入關(guān),奉高祖已下十一帝后神主祔洛陽宗廟,蓋神主不合新造故也。 自魏、晉迄于周、隋,雖代有放恣之君,亦有知禮講學之士,不聞加謚追尊、改主 重題。書之史策,可以覆視。
今議者惟引東晉重造鄭太后神主事為證。伏以鄭太后本瑯邪王妃,薨后已祔瑯 邪邸廟。其后,母以子貴,將升祔太廟。賀循請重造新主,改題皇后之號,備禮告 祔,當時用之。伏以諸侯廟主與天子廟主長短不同。若以王妃八寸之主上配至極, 禮似不同。時諂神貪君之私,用此謬禮,改造神主。比量晉事,又絕非宜。且宣懿 非穆宗之后,實武宗之母。母以子之貴,已祔別廟,正為得禮,饗薦無虧。今若從 祀至尊,題主稱為太后,因臣因子,正得其宜。今乃別造新主,題去太字,即是穆 宗上仙之后,臣下追致作殯之禮,瀆亂正經(jīng),實驚有識。
臣當時并列朝行,實知謬戾。以漢律,擅論宗廟者以大不敬論,又其時無詔下 議,遂默塞不敢出言。今又欲重用東晉謬禮,穢媟圣朝大典。猥蒙下問,敢不盡言。
臣謹按國朝前例,甚有明文。武德元年五月,備法駕于長安通義里舊廟,奉迎 宣簡公、懿王、景皇帝神主,升祔太廟。既言于舊廟奉迎,足明必奉舊主。
其加謚追尊之禮,自古本無其事,自則天太后攝政之后累有之。自此之后,數(shù) 用其禮。歷檢國史,并無改造重題之文。若故事有之,無不書于簡冊。臣等愚見, 宜但告新謚于廟而止。其改造重題之文,開元初,太常卿韋縚以高宗廟題武后神主 云“天后圣帝武氏”,縚奏請削去“天后圣帝”之號,別題云“則天順圣皇后武氏”, 詔從之。即不知其時削舊題耶?重造主耶?亦不知用何代典禮?禮之疑者,決在宸 衷。以臣所見,但以新謚寶冊告陵廟,正得其宜。改造重題,恐乖禮意。
時宰相覆奏就神主改題,而知禮者非之,以發(fā)議為是。
改授太常少卿,出為蘇州刺史。蘇,發(fā)之鄉(xiāng)里也。恭長慈幼,人士稱之。還, 改福州刺史、福建觀察使。甌閩之人,美其能政,耆老以善績聞。朝廷以發(fā)長于邊 事,移授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屬前政不率,蠻、夏咸怨;發(fā)以嚴為理,軍亂, 為軍人所囚,致于郵舍。坐貶婺州刺史,卒于治所。
子乘,亦登進士第,有俊才,尤能為歌詩,歷顯職。
假,字仁之,進士擢第。故相鄭覃刺華州,署為從事。從覃鎮(zhèn)京口,得大理評 事。入為監(jiān)察,轉(zhuǎn)侍御史。由司封郎中知雜事,轉(zhuǎn)太常少卿。出為常州刺史,卒官。
初,遺直娶元氏,生發(fā)、假。繼室長孫氏,生收、嚴。
收長六尺二寸,廣顙深頤,疏眉秀目;寡言笑,方于事上,博聞強記。初,家 寄涔陽,甚貧。收七歲喪父,居喪有如成人。而長孫夫人知書,親自教授。十三, 略通諸經(jīng)義,善于文詠,吳人呼為“神童”。兄發(fā)戲令詠蛙,即曰:“兔邊分玉樹, 龍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問官私。”又令詠筆,仍賦鉆字,即曰:“雖匪囊 中物,何堅不可鉆?一朝操政事,定使冠三端?!泵苛汲矫谰?,吳人造門觀神童, 請為詩什,觀者壓敗其籓。收嘲曰:“爾幸無羸角,何用觸吾籓。若是升堂者,還 應(yīng)自得門。”收為母奉佛,幼不食肉,母亦勖之曰:“俟爾登進士第,可肉食也?!?/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