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币恢傅渲坪驼乒?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紙上談兵,經(jīng)常用于形容長平之戰(zhàn)失利的趙括。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貿(mào)然進攻,結果被秦軍打敗。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jīng)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焙髞碛幸淮危貒砂灼馂閷?,統(tǒng)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zhàn)。
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zhàn)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于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
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余萬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相關人物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zhàn)場經(jīng)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zhàn)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p>
成語質(zhì)疑
戰(zhàn)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zhàn)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xiàn)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于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jié)“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于該觀點的發(fā)明,大概就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zhàn)的,依據(jù)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