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講述了發(fā)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的課本中我們一定學過《將相和》這篇課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廉頗和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趙王為了趙國的蓬勃發(fā)展便大肆招攬賢才,就在這時趙王看見了藺相如的才能便請他做趙國的丞相。廉頗作為一名久經(jīng)沙場大將軍,為了趙國可謂是出生入死,趙王突然請這樣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做丞相,廉頗心中很是不服。
再加上如果藺相如做趙國的丞相,位置比自己大將軍的位置還高。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廉頗知道藺相如背后的苦衷,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認錯。雖然故事的結(jié)局是美好的,但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火紛飛、群雄四起、諸侯爭霸,各家都在搶奪霸主地位。趙王也不示弱,憑借著廉頗這一大將,在群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開疆拓土、統(tǒng)治國家,僅僅靠著武將是不行的,趙王還需要賢能的文臣才行,于是藺相如便登上了舞臺。
那么廉頗在趙國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廉頗大將憑借著自己過人的能力、卓越的戰(zhàn)功、驚人的膽識被趙王封為上卿,都說亂世出英雄,廉頗因此也成為了戰(zhàn)國的四大名將之一。
廉頗被封為上卿的時候,藺相如只是繆賢門下的一個不起眼門客,所以廉頗瞧不起藺相如也是能夠理解的。不過藺相如善于把握機會,秦昭王看中了趙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于是便有了后來“完璧歸趙”的故事。
趙惠文王意外得到了價值不菲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后,依仗著自己強大的國力說“和氏璧”是秦國的寶物,要讓趙國送回到秦國,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寶物“和氏璧”。
秦昭王只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哪里可能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寶物“和氏璧”呀,正當趙惠文王左右為難的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說自己能夠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趙惠文王心想自己的大臣們也沒有什么高見,就讓藺相如試一試吧。于是便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到了秦國。誰知藺相如應對咄咄逼人的秦王的方式就是在朝堂之上耍橫,這種不要命的談判方式還真沒讓秦王占到任何便宜。
藺相如這次出使到秦國,雖然是完成了趙惠文王交給的任務,給趙惠文王挽回了面子,但堅定了秦昭王要攻打趙國的決心。第二年,秦昭王便令大將白起攻擊趙國的西境,殺死趙國西境百姓20000余人。
秦昭王攻打完趙國的西境后又約趙惠文王在澠池談判,趙惠文王認為秦昭王是要殺害自己所以不敢去。大將廉頗認為秦國已經(jīng)殺害我國百姓20000余人,不能示弱必須討回一個公道。藺相如也站了出來表示贊同,并愿意陪伴在趙惠文王左右去赴澠池之約。
趙惠文王最終在大將廉頗的支持下,由藺相如陪伴去赴澠池之約。秦昭王在澠池特意約了趙惠文王是想要羞辱趙惠文王,用來回報當年“完璧歸趙”的羞辱之意。
在澠池之約的席間,秦昭王想聽趙惠文王鼓瑟,趙惠文王也不敢不從,便鼓瑟,但是秦昭王卻讓旁人立馬記錄了下來。一旁的藺相如看到秦昭王來者不善,這對趙惠文王有羞辱之意。
藺相如就讓秦昭王為趙惠文王擊缶,秦昭王不肯,藺相如便以死相逼。無奈秦昭王只能從之,藺相也讓旁人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秦昭王見自己沒有占到便宜,心中的怒火便累積了下來。
通過這兩次與秦昭王的針鋒相對,趙惠文王敬佩藺相如的才能,就把藺相如封為丞相,而且還是廉頗之上。這時的廉頗心中便不服氣了,心想自己為了趙國出生入死,打下一片江山。藺相如僅僅靠著兩次外交,地位竟然比自己還高。
藺相如也很快察覺出了廉頗將軍的異樣,所以日常中處處躲著廉頗,實則是為了防止與廉頗起沖突。藺相如的想法也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才明白是自己小肚雞腸了,便背起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如此真誠便原諒了廉頗,二人從此一起輔佐趙惠文王,趙國的國力也蓬勃發(fā)展了起來,而《將相和》的故事也流傳了千古。但是好景不長,隨著趙孝成王的上位,廉頗和藺相如這兩位老臣也被冷落了。
總結(jié):趙惠文王死后,廉頗由于年歲已高,新王漸漸冷落了廉頗,啟用了年輕的將領。其實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啟用的年輕將領只會紙上談兵,毫無實戰(zhàn)經(jīng)驗可言。歷史上就出現(xiàn)了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趙括指揮的趙軍被秦國大將白起坑殺了20萬。
自此趙國國力衰敗,一蹶不起,藺相如也因此長病不起,最終病死了。廉頗見趙國已經(jīng)無望便去了魏國,這時的廉頗年歲已高,魏王也不愿用這名老將,最終廉頗客死他鄉(xiāng)。趙國的兩位經(jīng)世之才,最終雙雙抑郁而終,讓人惋惜。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