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因:根據(jù);材:資質(zhì);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出自《論語·先進篇》。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為了中國最早公開講學的教育家,他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個。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開誠布公地問孔子怎樣做才算是“孝”,孔子給予他們的回答卻是不相同的:孟武伯對父母的冷暖病痛從來都不注意,孔子推心置腹地對他說,首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才稱得上孝;孟懿子是魯國的達官貴人,一直以來對“周禮”就視而不見,常有違犯周禮的僭(jiàn)越行為,孔子就跟他說,無論父母生前死后,都要遵守周禮,才稱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時對父母生活還是很關注,孔子就對他們說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必恭必敬便是孝。同是一個“孝”,根據(jù)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孔子都給予了不同的回答,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