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拼音是jiē lái zhī shí,嗟(jie皆〉,不客氣的招呼聲,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出自《禮記·檀弓下》。那么典故嗟來之食的主人公是誰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1、嗟來之食出處
《禮記有餓者豕袂輯屨,賄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會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p>
2、嗟來之食的典故
春秋時候,齊國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不少人餓得奄奄待斃。有個叫黔敖的富人,想發(fā)點“善心”,做點“好事”。他在大路旁擺了些吃的東西,準備施舍給挨餓的人。
一天,—個餓得不象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破鞋子,瞇著眼睛走了過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沒等那人走近,便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嗟!來食!”)他滿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
可是事情不象齡敖所想的那樣。只見那餓漢抬起頭來,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黔敖一眼。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這種地步的。收起你那假仁假義的一套吧!”說罷,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碰了一鼻子灰,三步并作兩步地趕上去,向餓漢賠禮道歉,還請他把東西吃掉。那個有骨氣的餓漢怎么也不肯吃他的東西,最后寧愿饑餓至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