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最出名的事情,莫過于項羽和劉邦的楚漢之爭了。一個是西楚霸王,一個是市井混混,兩方有名的較量也就在于那一場鴻門宴。明明項羽有很多很好的機會可以殺死對自己最有威脅力的劉邦,可以他一直沒有下手,最終被劉邦逃脫,也注定了自己的結(jié)局。那么,為什么項羽一直不理會范增的暗示,沒有殺掉劉邦,是猶豫不決,還是不屑一顧?
在中國歷史上,成王敗寇的事情有很多,成功了,你就是英雄,失敗了別人就會恥笑你,自古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踩著失敗的人,使自己登上歷史的巔峰。歷史上有很多失敗的人,盡管他們最后失敗了,但是人們還是很佩服他,崇拜他,比如項羽。
毋庸置疑,項羽是英雄,盡管自己失敗了,但是后來的人還是很崇拜項羽。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統(tǒng)一天下的,只是自己沒有把握住機會而已,比如鴻門宴。在鴻門宴上,劉邦的小命就把握在項羽的手中,如果項羽干掉劉邦,恐怕就沒有后來的楚漢之爭,也不會有自己自刎烏江悲慘的下場。
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不能假如,那么項羽有機會殺掉劉邦,為何沒有這么做了,說起來有三點原因。
第一,項羽根本沒有認識到劉邦的厲害,根本不把劉邦放在心上,他們兩人雖然一起打天下,但是項羽明白劉邦是個廢物,根本沒有多大的能力。
封劉邦為王,只是平衡勢力,劉邦打下咸陽,難道不是項羽吸引了秦軍的大部分主力,項羽殺人不眨眼,如果發(fā)現(xiàn)劉邦是個人才,自己早就殺了。只能說劉邦還是有命,韓信,張良,蕭何等人都輔助劉邦,如果沒有他們的輔助,根本不可能取得天下。
第二,內(nèi)部矛盾,項羽的家族項氏和范增是有矛盾的,項羽和是靠項氏起家,自己根本就不是最后的敲定人,就算項羽聽從范增的意見,殺害劉邦,項氏也會反對,所以就出現(xiàn)了半夜向劉邦通風報信。在項莊舞劍的時候,故意有人阻礙,項羽看到矛頭不對,就放棄了殺劉邦的決心。后來范增不被項羽信任,就是他干不過項氏集團,項羽也沒有辦法,誰叫自己不是最后的敲定人了。
第三,項羽為了建立霸業(yè),要為大局著想,我們要分清楚,霸業(yè)和帝業(yè)是兩種概念,霸業(yè)是諸侯性質(zhì)的,就是各諸侯各自為政,但是承認項羽老大地位,比如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一樣。帝業(yè)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老大,下面的人都要聽自己的,對皇帝要決定的服從。
項羽封侯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要各諸侯聽從我的,對各諸侯還是比較寬容的,只要你承認我是老大,這時候的劉邦向項羽服軟了,承認項羽老大的位置,所以項羽很高興,后來有的諸侯不聽話,項羽就打他,而那些聽話的諸侯就沒有事。所以劉邦能從鴻門宴活下來,不是項羽仁慈,也不是身不由己,只是自己根本就不會殺劉邦。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