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建安七子,這是指我國歷史上的建安年間,也就差不多三國時期,7位文學家的合稱。這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個人基本上就代表了建安時期曹氏父子,也就是曹操、曹丕、曹植之外的文學成就。所以這“七子”之說也被基本被后世所承認。
這“七子”的稱呼始于曹丕的著作《典論·論文》。在這七子當中除了孔融跟曹操的政見不合之外,其余的六位雖說個個經(jīng)歷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感受過漢末時期那種天下大亂帶來的苦難。之后都投奔了曹操,于是地位也發(fā)生了大變化,獲得了安定與富貴的生活。這六個人基本將曹操視為知己,都想著依賴曹操成就一番事業(yè)。所以說這六個人的詩肯定是跟曹氏父子有很多共同點的。
建安七子的詩主要是以五言詩為主,這種形式的詩是到東漢后期的時候才逐漸興盛起來的一種詩體。桓、靈之世“古詩”的出現(xiàn)也就意味著五言詩體已經(jīng)步入成熟階段。而建安七子的五言詩作品更是寫的神采飛揚,變化多致,將五言詩在藝術(shù)上表現(xiàn)的更加的精美。
就比如說徐干寫的《室思》,就比當時同一種題材的《冉冉孤生竹》和《青青河畔草》就要寫的更加的細膩和深厚。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和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等一些作品發(fā)生在東漢末年戰(zhàn)亂爆發(fā)之前 ,其寫作的時間不一定比“古詩”要晚。他們在五言詩的發(fā)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使得五言詩受到了更重視。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