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雷逵《游齊山華蓋洞記》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其實這篇游記以游覽安徽池州齊山華蓋洞前后為線索,描述了所見景色和內(nèi)心感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氳b賞。
游齊山華蓋洞記
雷逵
池陽東南三里許為齊山。左田而右湖,怪石奇峰,幽壑古洞,璀璨環(huán)列。其尤絕者,如蒼玉、云梯、上清、華蓋,而華蓋于諸洞為最。此登臨之士,或苦勞而中疲,或落暉以增慨,遂至榛莽交衢,草萊荒徑,而茲洞漸不可識矣。予與少郭,每及齊山之勝,恨不得一陟覽。
是夏,予假便歸省,牽舟而南,泊池陽之渚,夢寐蒼翠,既已躍然。適少郭偕萬峰胡君來,顧喟然曰:“翠微勝概,知子夙抱,會可少耶?”遂相與載俎攜壺,步石徑,攀藤蘿,嶙峋嵂屼,直造深阻,躡朝天而逾云門,趨上清而下曠夷。清風徐至,扣石鼓以浩歌,徘徊觴詠,則山南之勝且盡而日已西矣。
予顧曰:“華蓋之勝竟不可睹耶?”有田父進曰:“洞誠勝,然已數(shù)十年無人跡?!焙釉唬骸笆窃谌硕?。”即令隸從操斤斧,荷鋤鳴鑼而前,悉伐其荊蓁之塞途者。頃之,成路。吾三人者,緩步而至。則洞口石峙如門,其中豁然,上圓如蓋,下平如砥,可容坐數(shù)十人。后有小口約三十余步,通山脊,即燕石也。乃更洗觴命酌,滿引劇談,山虛籟靜,萬慮消息。
胡子嘆曰:“異哉斯游!吾二人叨蒞于斯輒未暇,子以邂逅維舟,率爾開荒窮造,亦奇矣夫,亦洞之會也?!庇柚x曰:“有是哉!竊聞山水與人,其氣本相流通,惟氣昏窒而不暢,故有沒溺市井以終身者。然無來無去,斯為善游。而山水之或以人興,或以人廢,或千騎萬從,馳鶩而不足,或鞠為丘墟,長噫千古,此固隆替不齊之候,非有系乎山水之靈不靈也。吾輩今日之游,亦水荇風萍,適然相遭,而洞之辟不辟,我與洞皆不得知;無所增益者,而又何嘆也?”胡子喜而笑曰:“子其記之?!?/p>
賞析
華蓋洞是齊山最為險絕的一個景點,人跡罕至,故“臻莽交衢,草萊荒逕”、“漸不可識”。作者也曾多次登臨齊山,但都未能到達洞內(nèi)。這次回鄉(xiāng)省親,又夢游華蓋洞,恰逢兩位友人造訪,才得以相勉登山訪洞。可見,有意去觀賞險景,并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而在偶然相遇中,卻能如愿以償。
本文直接寫游景之樂有兩處,一是覽山南之勝,一是觀洞內(nèi)之景,描寫都極簡要。在作者與友人載酒攜壺沿著陡仄的山徑攀登途中,有藤蘿可援,已見荒蕪之狀,而嶙峋嵂屼的怪石又見峭險之景。山不險不奇,不深不幽,只有見到滿路藤蘿、怪石才顯出齊山的奇幽之景。一路上下,過云門而下平曠之地,駐足少憩,恰有清風徐來,倦累頓消,精神爽朗,于是“叩石鼓以浩歌,徘徊暢詠”,沉浸在游山的歡樂之中。正當盡情領略山水情趣時,忽見日已西沉,不覺黯然,嘆惋又一次失去了游華蓋洞的機會。幸而有田父和友人的勉勵,有仆從的伐荊開路,終于如愿以償,到達洞口。對洞簡要描述之后,即與友人“洗觴命酌,滿引劇談,山虛籟靜,萬慮消息”,充分享受洞內(nèi)游覽的樂趣,此刻,山的虛曠幽靜,萬籟俱寂,在作者心中喚起的是清虛之感,一切憂慮頓然消失。這自然是只有在游覽中才能達到的心靈境界。
最后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文中所寫到的“山水與人,其氣本相流通”,“山水之或以人興,或以人廢”是兩個涉及到中國古代山水審美觀念的重要問題。前者所表述的是人與自然之所以能和諧契融的物質(zhì)基礎。古代哲學家所說的氣一元論、氣為萬物本源的觀點,在這里被成功地用來解釋了人與自然所以能溝通的原因。正是因為山水與人共氣本相流通,才有天人合一,才能人與山水同化共美。后者則是說出了山水景點的興廢顯晦與人的重要關系,只有得到人的游賞,才能使奇秀壯美的山山水水顯揚于人間。這個觀點在中國山水旅游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反映,體現(xiàn)出入事重山川的山水審美原則。這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