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是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撰寫的中醫(yī)典籍,共52卷。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書采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鉆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本草綱目·第八卷·草部·莨菪(làng dàng)
【釋名】
也稱天仙子、橫唐、行唐。
【集解】
[別錄說]莨菪子生于海濱、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弘景說]今處處都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
子【修治】
[斅說]莨菪子十兩,以頭醋一鎰,煮干為度。用黃牛乳汁浸一宿,至明日乳汁黑,為真。曬干搗篩用。
【氣味】
苦,寒,有毒。
莨菪
【主治】
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久服輕身,使人健行,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見鬼。多食令人狂走。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變白,主痃癖。取子洗曬,隔日空腹。勿使子破,破則令人發(fā)狂。炒焦研末,治下部脫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蟲出。燒熏蟲牙,及洗陰汗。
【發(fā)明】
[權說]以石灰清煮一伏時,漉出,去芽曝干,與附子、干姜、陳橘皮、桂心、厚樸制丸服。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不可生服,傷人見鬼,拾針狂亂。
【附方】
1. 突發(fā)癲狂。用莨菪三升,研細,酒泡。去渣,煎成濃汁。分三次飲完。如覺頭中似有蟲行,額部及手腳現(xiàn)紅點,即是病快要好的現(xiàn)象。
2. 風痹厥痛。和莨菪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湯送下。
3. 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后炒,研細,加酥油如雞子大,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一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日服五六次,極驗。
4. 長期水瀉。用干棗十個,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燒存性。每服一錢,粟米湯送下。
5. 赤白下痢。用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6. 脫肛不收。用莨菪子炒過,研末,敷患處。
7. 風牙蟲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內燒煙。以小管引煙入病齒處。又一方:把莨菪子裝入瓶內,熱湯淋藥得氣,吸入口中,藥冷即換。
8. 風毒咽腫,瘰疬咽腫,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末,每服兩小匙,水送下。極效。
9. 乳癰堅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送服。注意不得把藥嚼破。
10. 跌打損傷。用莨菪子研末,加羊油調涂傷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