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yè)

          古典文學(xué)名著《太平御覽》:周郡部·卷十八全文

          Ai高考 · 古代歷史
          2023-07-26
          更三高考院校庫(kù)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xué)者奉敕編纂,始于太平興國(guó)二年(977)三月,成書于太平興國(guó)八年(983)十月?!短接[》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后,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wàn)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xiàn)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jīng)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guó)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lái)關(guān)于周郡部·卷十八的詳細(xì)介紹,一起來(lái)看看吧!

          ○嶺南道

          廣州

          《十道志》曰:廣州,南??ぁG刂媚虾??。二漢因之,兼置交州。吳因之,分置廣州。宋、齊皆因之。梁、陳并置都督府。隋平陳,又置潘州。煬帝初,復(fù)置南??ぁL茷閺V州。

          又曰:南海縣,本漢番禺縣地。

          《山海經(jīng)》曰:桂林八樹,在賁禺東。注云:賁禺,即番禺也。

          《吳錄》曰:番禺縣有禺山,尉佗所葬。

          《南越志》曰:肅連山西十里有靈州山焉,其山平原彌望,四野極目。郭景純?cè)疲耗虾Vg有衣冠之氣者,斯其地也。

          又曰:秦占?xì)庹咭阅戏接悬S氣紫云之異,使繡衣使者鑿之二十余丈,乃流血數(shù)日,以為鑿龍之效。今所鑿之處形似馬鞍,謂之馬鞍岡。

          又曰:石門之水,舊曰貪泉,俗云:"經(jīng)大庾則清穢之氣分,飲石門則淄素之質(zhì)變。"

          《廣州記》曰:尉佗筑朝臺(tái)以朝天子。

          《南越志》曰:朝臺(tái)下有趙佗城。朝臺(tái)西三十里,即岡旁江,構(gòu)越華館以送陸賈,因稱朝亭。

          《十道志》曰:番禺北津水,今名廉平水。

          韶州

          《十道志》曰:韶州,始興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guó)皆時(shí)楚地。秦屬南???。二漢屬桂陽(yáng)郡。吳置始興郡。晉因之。宋改為廣興。齊復(fù)為始興。隋平陳,為韶州,以韶石為名。

          《郡國(guó)志》曰:韶州科斗勞水間有韶石二,狀若雙闕。永和二年,有飛仙衣冠游二石上。昔舜游登此石,奏韶樂(lè),因以名之。

          岡州

          《十道志》曰:岡州,義寧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秦、漢并屬南???。東晉末,分置新會(huì)郡。宋、齊、梁并因之。隋平陳,置封州,后改為允州,后改為岡州。

          《郡國(guó)志》曰:岡州,地近大海,晴少雨多,時(shí)遇甚風(fēng),林宇悉拔。俗織竹為釜,以蠣殼屑泥之煮鹽,轉(zhuǎn)久彌密。

          循州

          《十道志》曰:循州,海豐郡。春秋時(shí)為百越之地。戰(zhàn)國(guó)時(shí)屬楚。秦、二漢南海郡地。晉亦然。隋平陳,置循州。

          《南越志》曰:郡東水道一千里,趙陀昔為龍州尉,所蒞於此。

          潮州

          《十道志》曰:潮州,潮陽(yáng)郡。亦古閩越地。秦屬南???,秦末屬尉佗。漢初屬南越,后亦屬南???。后漢因之。晉置東官郡。隋平陳,置潮州。

          《郡國(guó)志》曰:稻得再熟,蠶亦五收,煮海為鹽。

          《十道志》曰:海陽(yáng)縣,本漢揭陽(yáng)縣地。

          《南越志》曰:潮陽(yáng)縣,窮海之北,故曰潮陽(yáng)。

          恩州

          《十道志》曰:恩州,恩平郡。秦屬南??ぁ6h為合浦郡。唐貞觀中,置恩州。

          春州

          《十道志》曰:春州,南陵郡。古越地。秦屬南海、象郡。漢合浦郡之高涼縣地。晉分置恩平縣。唐武德四年,討平蕭銑,置春州。

          賀州

          《十道志》曰:賀州,臨賀郡。秦屬南海郡。二漢屬蒼梧郡。吳置臨賀郡。晉因之。宋為臨慶國(guó)。齊復(fù)為臨賀郡。陳因之。隋平陳,置賀州,因賀水為名。

          端州

          《十道志》曰:端州,高要郡。秦屬南海郡。二漢并屬蒼梧郡。晉亦然。宋、齊并屬南海郡。陳置高要郡。隋平陳,置端州。

          《南越志》曰:石室山傍洞云霧自生風(fēng)煙,有二石門,以為仙之下都。

          藤州

          《十道志》曰:藤州,感義郡。秦屬南海郡。二漢并屬蒼梧郡。晉屬永平郡。隋平陳,置藤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平郡。唐復(fù)為藤州。

          《郡國(guó)志》曰:俗以青石為刀劍,如銅鐵法。婦人亦為環(huán)玦,代珠玉也。夷人往往化為犭?yún)^(qū)。(犭?yún)^(qū),小虎也。)

          康州

          《十道志》曰:康州,晉康郡。秦屬南???。二漢屬蒼梧郡。晉分置晉康郡。宋、齊因之。隋平陳,廢晉康,并入信安郡。唐復(fù)置康州。

          封州

          《十道志》曰:封州,臨封郡。土地所屬,自秦已上與康州同。今州即漢蒼梧郡之廣信縣也。梁置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廢郡改成州為封州。

          瀧州

          《十道志》曰:瀧州,開陽(yáng)郡。土地所屬,自漢已上與康州同。晉分端溪置龍鄉(xiāng)縣,今州即其地。

          《南越志》:龍鄉(xiāng)縣,屬?gòu)V熙郡梁。梁分廣熙置建州,又分建州之雙頭洞立雙州,即此是。

          高州

          《十道志》曰:高州,高涼郡。秦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二漢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晉因之,梁置高州。隋平陳,郡廢而高州如故。唐為高州。

          《南越志》曰:高涼,本合浦縣也。吳建安十六年,衡毅、錢博拒步騭于高安峽,毅投水死,博與其屬亡于高涼。呂岱為刺史,博既請(qǐng)降,制以博為高涼都尉,於是置郡焉。

          義州

          《十道志》曰:義州,連城郡。土地所屬,秦已上與潘州同。漢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郡之孟陵縣。唐武德四年,江表底定,於此置南義州。貞觀二年,於此置義州。

          新州

          《十道志》曰:新州,新興郡。古越地。秦始皇略取陸梁地,置象郡,今州即其地也。漢為合浦郡之臨元縣。晉穆永和七年,分蒼梧郡,於此置新寧郡。梁、隋、唐為新州。

          勤州

          《十道志》曰:勤州,銅陵郡。秦屬南???。二漢屬合浦郡,隋屬信安郡。唐置勤州,或?yàn)殂~陵郡。

          竇州

          《十道志》曰:竇州,懷德郡。《禹貢》揚(yáng)州之分,古越地。漢蒼梧郡之端溪縣,先管羅竇洞,因?yàn)槊?。唐武德五年,置南扶州。貞觀八年,改為竇州。

          《郡國(guó)志》曰:竇州悉以高欄為居,號(hào)曰干欄。三日一市。

          又曰:特亮縣,在河洞水北。昔有白牛夜出,光影照村,村人見牛光,號(hào)為特亮也。

          桂州

          《十道志》曰:桂州,始安郡。《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shí)越地。七國(guó)時(shí)為楚越之交。始皇三十三年,嘗發(fā)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是為桂林郡焉。二漢屬零陵、蒼梧二郡。吳分置始安郡。晉孝武改為始建。齊復(fù)為始安。梁天監(jiān)六年,立桂州於蒼梧、郁林之境,無(wú)定理處。大同六年,移桂州於今理。隋大業(yè)三年,罷州。唐武德四年,復(fù)置桂州。

          《始安記》曰:吳越之境,其人好劍,輕死易生?;鸶瘢耸臭~稻,無(wú)千金之家。好巫鬼,重淫祀。

          《十道志》曰:臨桂縣,荔水水源多生桂,桂生處不生雜樹。

          昭州

          《十道志》曰:昭州,平樂(lè)郡。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宋屬始建國(guó)。齊屬始安郡。隋亦然。唐武德四年,置樂(lè)州。貞觀八年,改為昭州,取昭潭為名。

          盛弘之《荊州記》曰:平樂(lè)縣西南數(shù)十里有山,間有兩目如人眼,極大,瞳子白黑分明。

          蒙州

          《十道志》曰:蒙州,蒙山郡。漢武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之荔浦縣也。隋置隋化縣。唐置蒙州,州有山號(hào)曰蒙山,山下人皆姓蒙,因?yàn)橹菝?/p>

          富州

          《十道志》曰:富州,開江郡。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梁為開江、武城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城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并廢,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水為名。

          梧州

          《十道志》曰:梧州,蒼梧郡。秦屬桂林郡。二漢為蒼梧。晉以后并因之。梁屬成州。隋平陳,改為封州。唐為梧州。

          《漢書》曰:武帝元鼎元年,開蒼梧郡。

          《禮記》曰:舜葬蒼梧之野。

          潯州

          《十道志》曰:潯州,潯江郡。秦屬桂林郡。二漢以后,并屬郁林郡。隋屬永平、郁林二郡地。唐置潯州。

          《郡國(guó)志》曰:大賓縣,漢布山縣地。有糖牛與蛇同穴,牛嗜鹽。俚人以皮裹手涂鹽,入穴探之,牛舐之出外,則不得入,取其角為器,一曰糖牛。

          龔州

          《十道志》曰:龔州,臨江郡。秦屬桂林郡。漢平南越,置蒼梧郡,今州即郡之孟陵縣地也。唐置龔州。

          郁林州

          《十道志》曰:郁林州,郁林郡。秦為桂林郡。漢改為郁林郡,后漢亦同。梁置定州,后改為南定州。隋平陳,改為尹州;煬帝初,為郁林州。唐為郁林州。

          平琴州

          《十道志》曰:平琴州,平琴郡。舊郁林郡地。唐置平琴州,或?yàn)槠角倏ぁ?/p>

          賓州

          《十道志》曰:賓州,安城郡。古越地。秦桂林郡地。漢為郁林郡,又為郁林郡之嶺方縣。(自漢迄隋,并為嶺方縣地。唐貞觀五年,置賓州。)

          澄州

          《十道志》曰:澄州,賀水郡。古越地。秦為桂林郡。漢為郁林郡之嶺方縣。唐武德四年,置澄州。

          繡州

          《十道志》曰:繡州,常林郡。秦屬桂林郡。二漢屬郁林郡。晉以后因之。唐平蕭銑,置繡州。

          象州

          《十道志》曰:象州,象郡。秦屬桂林郡。二漢為郁林郡。吳又分置桂林郡。晉、宋、齊因之。隋平陳,置象州,因象山以為名。(秦之象郡,今合浦郡,非此象州也。)

          柳州

          《十道志》曰:柳州,龍城郡。秦、漢土地與象州同。晉以后屬桂林郡。隋屬始安郡。唐平蕭銑,置昆州。貞觀八年,改為柳州。

          融州

          《十道志》曰:融州,融水郡。歷代土地與柳州同。唐置融州。

          邕州

          《十道志》曰:邕州,朗寧郡。古越地。秦為桂林郡。漢郁林郡之嶺方縣地。晉置晉興郡于此。隋為郁林郡之宣化縣。武德四年,置南晉州。貞觀六年,改為邕州。

          《圖經(jīng)》曰:人俗吝嗇澆薄,內(nèi)儉外憃,椎髻跣足,尚雞卜、卵卜。

          貴州

          《十道志》曰:貴州,懷澤郡。虞舜暨周,并為荒裔。秦為桂林郡。自漢以下,與郁林郡同。唐置貴州。

          黨州

          《十道志》曰:黨州,寧仁郡。秦桂林郡地。唐置黨州。

          《南越志》曰:黨州隆仁縣有京觀,即古征黨洞殺俘虜處。

          橫州

          《十道志》曰:橫州,寧浦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漢為合浦郡之高涼縣地。隋於此置簡(jiǎn)州,又改為緣州。唐改為橫州。

          田州

          《十道志》曰:田州,橫山郡。土地與朗寧郡同。唐為田州。

          嚴(yán)州

          《十道志》曰:嚴(yán)州,修德郡。《禹貢》荊州之域。漢武平南越,即象郡地。唐乾封二年,置嚴(yán)州,地在嚴(yán)岡之側(cè),因?yàn)槊?/p>

          《圖經(jīng)》曰:州門有長(zhǎng)河,水深八十丈,從牂牱流下。

          山州

          《方輿志》曰:山州,龍池郡。土地與嚴(yán)州同。唐為山州,或?yàn)辇埑乜ぁ?/p>

          淳州

          《方輿志》曰:淳州,永定縣。秦屬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置,至永貞,以犯憲宗廟諱改為巒州,以巒山為名。

          羅州

          《十道志》曰:羅州,招義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地,是為南越。宋元嘉三年,鎮(zhèn)南將軍檀道濟(jì)巡撫,於陵羅口筑城,因以名之,屬高涼郡。唐武德五年,因其地復(fù)置州。

          《南越志》曰:招義縣,昔流人營(yíng)也。

          潘州

          《十道志》曰:潘州,南潘郡。古甌駱越地。秦平百越,為桂林郡地。漢為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八年,改為潘州。

          《嶺表記》曰:潘州,昔有方士潘茂於此昇仙,遂以名郡。

          容州

          《方輿志》曰:容州,晉寧郡。古越地。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宋太始七年,分合浦縣,於此立南流郡。齊、梁、陳不改。隋廢。唐武德四年,置銅州。貞觀八年,改為容州,因容山為名。

          《十道志》曰:鬼門關(guān),在北流縣南三十里,兩石相對(duì),狀若關(guān)形,闊三十馀步。昔馬援討林邑,經(jīng)此立碑,石碣尚存。昔時(shí)趨交趾皆由此,關(guān)已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故諺曰:"鬼門關(guān),十人去,九不還。"

          《郡國(guó)志》曰:斯地瘴氣,春謂青草瘴,秋謂黃茆瘴。有瘴江水。

          辯州

          《十道志》曰:辯州,陵水郡。古越地。秦象郡地。二漢屬合浦郡。唐置辯州。

          《郡國(guó)志》曰:辯州,在陵、羅二水之間。

          白州

          《十道志》曰:白州,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地。漢為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州。六年,改為白州。

          《嶺表錄》曰:州有一派水出自雙角山,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又綠珠井在雙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采訪使,以真珠三斛買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

          牢州

          《十道志》曰:牢州,定川郡。本巴蜀西南徼外夷。秦屬象郡。漢屬牂柯郡。唐置義州,改為智州。貞觀十一年,改為牢州,以牢石為名。

          欽州

          《十道志》曰:欽州,寧越郡。歷代土地與白州同。宋、齊已來(lái),置宋壽郡。梁又置安州。隋平陳,改為欽州。

          安南都護(hù)府

          《方輿志》曰:安南府,今理宋平縣。古越地,《禹貢》揚(yáng)州之地,號(hào)為百越。在周為越裳重譯之地。秦屬象郡。漢為交趾、日南二郡界,后漢因之。唐為交州。

          又曰:人俗雜蠻夷之風(fēng),其人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以貫其首。男子耕農(nóng),女子織纴。兵則矛、盾、長(zhǎng)刀、木弓、竹矢,或骨為鏃。

          《交州記》:南定縣人足骨無(wú)節(jié),身有毛,臥者更扶始得起。故《山海經(jīng)》云:"交脛國(guó)人腳脛曲戾相交,所以謂之交趾。"

          《南越志》曰:龍編縣,州之始,有蛟龍編?kù)督蛑g,因以為瑞而名邑。

          武峨州

          《方輿志》曰:武峨州,武峨郡。土地與安南府同。唐置武峨州。

          粵州

          《方輿志》曰:粵州,龍水郡。土地與安南府同。唐為粵州,或?yàn)辇埶ぁ?/p>

          芝州

          《方輿志》曰:芝州,忻城郡。土地與安南府同。唐為芝州,或?yàn)樾贸强ぁ?/p>

          愛(ài)州

          《方輿志》曰:愛(ài)州,九真郡。秦象郡地。漢武置九真郡,后漢亦同。晉亦屬九真郡。宋、齊因之。梁置愛(ài)州。隋為九真郡。唐又為愛(ài)州。

          福祿州

          《方輿志》曰:福祿州,福祿郡。土地與九真郡同。唐為福祿州。

          長(zhǎng)州

          《方輿志》曰:長(zhǎng)州,文陽(yáng)郡。土地與九真同。唐為長(zhǎng)州。

          驩州

          《方輿志》曰:驩州,日南郡。古越裳氏國(guó),九譯所通者也。秦屬象郡。二漢屬九真郡。吳分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置驩州,后為日南郡。唐為驩州。

          《郡國(guó)志》曰:龐山洞人去其兩齒為飾,刻胸作花文。中山立市,十日一會(huì)。鑄銅為器,大如盤,名旁,旁以為財(cái)市。

          峰州

          《方輿志》曰:峰州,承化郡。古文郎國(guó),(有文郎水。)亦陸梁地。秦屬象郡。二漢屬交趾郡。吳分置新興郡。晉改為新昌。陳置興州。隋平陳,改為峰州;煬帝初,廢。唐復(fù)置峰州。

          《林邑記》曰:蒼梧以南有文郎野人,居無(wú)室宅,依樹止宿,食生肉,采香為業(yè),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

          陸州

          《方輿志》曰:陸州,玉山郡。秦象郡地。漢以來(lái)屬交趾郡。梁分置南州及寧海郡。隋平陳,郡廢,改黃州為玉州;煬帝初,州廢。唐復(fù)置玉州,上元二年,改為陸州,州有陸水。

          廉州

          《方輿志》曰:廉州,合浦郡。秦象郡地。漢置合浦郡,后漢同。吳改為珠官。晉又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臨瘴郡及越州。齊又因之。隋改為祿州,尋又改為合州。唐置廉州。

          《后漢書》曰:孟嘗,字伯周,會(huì)稽上虞人。為合浦太守,先時(shí)太守多貪,珠遂徙向交趾;嘗到,革理前弊,珠遂還。稱為神明,桓帝征之。

          巖州

          《方輿志》曰:巖州,安樂(lè)郡。土地與合浦郡同。唐為巖州,或?yàn)榘矘?lè)郡。

          雷州

          《方輿志》曰:雷州,海康郡。秦象郡地。二漢以后,并屬合浦郡。梁分置合州,大同末,為南合州。隋煬帝初,廢。唐為雷州。

          《投荒錄》云:雷州南濱大海,多雷,雷之聲近在檐宇之上。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數(shù)鄉(xiāng)亦多雷,雷聲似在尋常之外。俗俟雷時(shí),具酒肴設(shè)奠,畏雷法甚嚴(yán)謹(jǐn),有以彘肉與雞肉食者,霹靂即至。

          禺州

          《十道志》曰:禺州,溫水郡。古百越地,婺女之分野。秦屬象郡。本宕昌之邊邑,唐置宕州,又改為禺州,以南方番禺之地,因名州。

          湯州

          《方輿志》曰:湯州,湯泉縣。秦屬象郡。唐置湯州,或?yàn)闇荨?/p>

          瀼州

          《十道志》曰:瀼州,臨潭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分。春秋屬楚,在郁林之西南,交趾之北。隋大將軍劉方始開此路,為鎮(zhèn)守,尋又不通。唐貞觀二年,清平公李弘節(jié)遣欽州首領(lǐng)寧師宗招慰開拓,尋劉方舊路得達(dá)交州。為州在瀼水之東,故以為名。(瀼音而章反。)

          籠州

          《十道志》曰:籠州,扶南郡。古越地,在南越之西界。唐貞觀十二年,大使清平公李弘節(jié)招降獠,置籠州,以籠洞為名。

          環(huán)州

          《十道志》曰:環(huán)州,正平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分。州隸桂州。貞觀十二年,李弘節(jié)招慰款附環(huán)落洞,故以名州。州在游盧水南,整水北。

          古州

          《方輿志》曰:古州,樂(lè)興郡。土地同臨潭郡。唐置古州,或?yàn)闃?lè)古郡。

          崖州

          《方輿志》曰:崖州。朱崖郡??さ睾V兄抟?,洲方千里,與今??悼ぶ炻効h對(duì)。自徐聞徑度,便風(fēng)揚(yáng)帆一日一夕即至。梁置崖州。

          《漢書》曰:武帝元鼎六年,開南海地,置朱崖、儋耳二郡。元帝罷朱崖郡,以其阻絕數(shù)反,故罷之。

          《郡國(guó)志》曰:崖州婦人著緦緶,以土為釜,器用瓠瓢。無(wú)水,人飲唯石汁。又有椒。以安石榴花著甕中,經(jīng)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

          《交州記》曰:朱崖在大海中,南極之外。

          儋州

          《十道志》曰:儋州,昌化郡。土地所屬與朱崖同。漢元鼎六年,定越地,置儋耳郡。唐武德四年,置儋州。

          《漢書》張晏注曰:儋耳其俗,鏤其頰皮,上連耳匡,分為數(shù)支,狀似雞腸,因名焉。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曰:有離耳。郭景純注曰:鎪其耳,分令下垂為飾,即儋耳也。

          振州

          《方輿志》曰:振州,延德郡。土地與朱崖郡同。隋置臨振郡。唐置振州。

          瓊州

          《方輿志》曰:瓊州,瓊山郡。土地與朱崖郡同。唐貞觀六年,割崖州置瓊州。

          萬(wàn)安州

          《方輿志》曰:萬(wàn)安州,萬(wàn)安郡。土地與朱崖郡同。唐置萬(wàn)安州,或?yàn)槿f(wàn)安郡。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2023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古代歷史

          更三高考中國(guó)古代歷史頻道,提供中國(guó)古代歷史故事、中國(guó)古代歷史 ... [進(jìn)入專欄]

          報(bào)考信息

          動(dòng)態(tài)簡(jiǎn)章計(jì)劃錄取分?jǐn)?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