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作《史記》,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司馬懿沒有什么很出名的著作,但是他的名字就已經足夠出名了,歷史上司馬懿總是一個奸臣的形象,篡奪曹魏政權,為人臣但卻奪人江山,肯定不是什么好形象。而這三個人,都是姓司馬的,不過他們并不在同一個時代,那他們之間會不會有什么關系,是第幾代人?
司馬遷、司馬懿和司馬光都有共同的老祖,其中司馬懿和司馬光的關系更近,屬于同宗同族。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河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早年跟隨曹操,后助曹丕成為魏王。曾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fā)展有重要貢獻。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兒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山西)涑水鄉(xiāng)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此人剛正不阿又頑固不化,愣把復興中的北宋推向滅亡。
根據司馬遷自述,他的遠祖可以追溯到顓頊時的重黎,重黎的后代分散到了衛(wèi)國、趙國、秦國。在秦國出名的有滅蜀名將司馬錯。還有一位司馬家的司馬靳跟隨白起參加長平之戰(zhàn),后來又與之一起被賜死。
所以到秦漢以后,大抵是有三支司馬氏宗族的:衛(wèi)系、趙系、秦系。秦系司馬錯;趙系司馬出了司馬懿、司馬孚、司馬昭、司馬炎(地望遷于河內 是為司馬氏族望所在 )。司馬光的直系老祖是司馬孚,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為司馬家天下立下許多功勞,死后被賜謚獻王。所以司馬光屬于司馬懿的旁支;司馬遷本屬于衛(wèi)系司馬。但因為“相中山”那位,是他先祖司馬憙,一代奸相,中山亡國的禍首。中山國滅亡之后,司馬憙家族輾轉來到了秦國,他的孫子司馬靳軍從白起。所以司馬遷移花接木,把司馬靳寫成司馬錯之孫,從這里開始這里把家譜改了,他成了秦系司馬家之人。
所以司馬遷不為中山單獨立傳,沒法子寫。祖先敗國是不忠,自己改族譜是不孝。不忠不孝的名聲落在誰身上,都難以立足,更別說尤其看重出身和名聲的古代。綜上所述,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同祖同宗。司馬光是西晉皇族后人,是司馬懿的旁支血脈。
司馬遷、司馬懿和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相差是比較遠的。其中,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約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著有《史記》;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西晉的奠基人,出生于179年;而司馬光則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出生于1019年,著有《資治通鑒》。三人同樣是復姓司馬,但他們之間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司馬遷比司馬光大了一千多歲。
司馬懿則是屬于趙國的司馬氏的分支,先是蒯聵玄孫司馬卬、司馬卬的第八代孫司馬鈞、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司馬量的兒子司馬俊(儁)、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而這個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懿是司馬防的第二個兒子。司馬防有八個兒子,人稱“司馬八達”,這里要說的就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為什么提到他?因為司馬光就是司馬孚的后代。
司馬孚后來被封為西晉的安平王。司馬孚的后代司馬陽是北魏的東征大將軍,死后葬在安邑瀾洄曲(今山西夏縣涑水)。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祖父司馬炫,曾祖父司馬政就是安邑瀾洄曲司馬陽這一支的。因此,可以認為司馬光和司馬懿的后人,同宗同族。
司馬遷是純粹的史學家,司馬懿是純粹的政客,而司馬光有著司馬懿的血統(tǒng),也是個比較高明的政客,卻又是一位優(yōu)秀的史學家。如果說他們三人還有什么關系,那么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