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篇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譯?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xì)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季氏準(zhǔn)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準(zhǔn)備對顓臾用兵了?!笨鬃诱f:“冉求!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以前先王讓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魯國的疆域之內(nèi),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人都不同意?!笨鬃诱f:“冉求!周任說過:‘根據(jù)自己的才力去擔(dān)任職務(wù),不能勝任的就辭職不干?!と擞龅搅宋kU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xiàn)在顓臾,城墻堅(jiān)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fèi)地很近。現(xiàn)在不攻占它,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說自己想那樣做卻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cái)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yàn)樨?cái)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tuán)結(jié)就不覺得人口少,境內(nèi)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做,遠(yuǎn)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F(xiàn)在,仲由和冉求你們輔佐季孫,遠(yuǎn)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nèi)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他自己的宮墻之內(nèi)呢?!?/p>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天下政治清明,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達(dá);天下政治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諸侯下達(dá)。政令由諸侯下達(dá),大概延續(xù)到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政令由大夫下達(dá),延續(xù)五代后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quán),延續(xù)到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的。天下政治清明,國家的政權(quán)就不會掌握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普通百姓就不會議論朝政了?!?/p>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p>
孔子說:“國家政權(quán)離開了魯國公室已經(jīng)五代了,政權(quán)落到大夫手中已經(jīng)四代了,所以魯桓公的三家子孫都衰微了?!?/p>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p>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逢迎諂媚的人交友,同表面柔順而內(nèi)心奸詐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是有害的?!?/p>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p>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有三種。以用禮樂調(diào)節(jié)自己為樂,以稱道人的好處為樂,以有很多德才兼?zhèn)涞呐笥褳闃?,是有益的。以驕縱享樂為樂,以安逸游樂為樂,以宴飲無度為樂,是有害的?!?/p>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p>
孔子說:“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種過失:沒有輪到他發(fā)言而發(fā)言,叫作急躁;到該說話時卻不說話,叫作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mào)然說話,叫作盲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dú)馕炊ǎ渲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偅渲诙?及其老也,血?dú)饧人?,戒之在得?!?/p>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yīng)該警惕戒備:年少的時候,血?dú)膺€沒有發(fā)展穩(wěn)定,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的時候,血?dú)庹ⅲ錉帍?qiáng)好斗;到了老年的時候,血?dú)庖呀?jīng)衰弱,要警戒貪得無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論。小人不知道天命不可違抗,所以不敬畏它,輕視王公大人,侮慢圣人的言論?!?/p>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p>
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經(jīng)過學(xué)習(xí)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難才去學(xué)習(xí)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難仍不去學(xué)習(xí)的,這種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p>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考: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沒,聽的時要思考聽清楚了沒,待人接物時,要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樣貌是否恭敬,說話時要想想是否忠實(shí),做事時要想想是否嚴(yán)肅認(rèn)真,有疑難時要想著詢問,氣憤發(fā)怒時要想想可能產(chǎn)生的后患,看見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于義?!?/p>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p>
孔子說:“見到善的行為,就像怕趕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見不善的行為,就像手伸進(jìn)了沸水中那樣趕快開。我看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語。隱居起來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義的原則行事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語,卻沒見過這樣的人?!?/p>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齊景公有四千匹馬,他死的時候,人民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值得稱頌的。伯夷和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人民到現(xiàn)在還在稱頌他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粚W(xué)《詩》,無以言?!幫硕鴮W(xué)《詩》。他日,又獨(dú)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粚W(xué)《禮》,無以立。’鯉退而學(xué)《禮》。聞斯二者?!标惪和硕苍唬骸皢栆坏萌劇对姟?,聞《禮》,又聞君子之遠(yuǎn)其子也?!?/p>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里有得到與眾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jīng)獨(dú)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xué)《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xué)《詩》就不會應(yīng)對說話?!彝嘶睾缶蛯W(xué)《詩》。另一天,他又獨(dú)自一人站著,我快步走過庭中,他說:’學(xué)《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f:’不學(xué)《禮》,就沒法立足于社會。我退回后就學(xué)《禮》。我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回去后高興地說: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xué)《詩》,知道要學(xué)《禮》,又知道君子不偏私自己的兒子。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內(nèi)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其他國家的人面前稱她為寡小君;別的國家的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