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字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字篇一故事的開篇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美國二等兵詹.瑞恩的三個兄弟全部陣亡,將軍派出八名戰(zhàn)士尋找瑞恩并將他送回母親身邊,戰(zhàn)士們找到他后,隨即與德軍展開了殊死搏斗。八名戰(zhàn)士全部犧牲。
爭論的問題是:用八個人的生命換一個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1,這當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們?yōu)槭裁催€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決然呢!
記得影片中,當兩個同胞犧牲后,團隊中出現(xiàn)了矛盾,八個人的上尉,米勒給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拋開了明面上說的"任務(wù)"啊,"崇高的事業(yè)"啊"為了和平"等等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從自身出發(fā),回歸到人的本性--真實!這個理由也成為了戰(zhàn)士們堅持下去的信條。
"活下去,回家"這句話也暗暗透露著米勒對戰(zhàn)爭的反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這正是本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在大段血腥的鏡頭下,觀眾從心而發(fā)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就是地獄。
接下來,六名戰(zhàn)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們的任務(wù)總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卻因要參加一場重要戰(zhàn)役而拒絕回國。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對選擇,如果現(xiàn)在放棄,不管瑞恩,他們也算完成了任務(wù),可這又算什么?難道之前兩位同胞戰(zhàn)友就白犧牲了嗎?決不能留有遺憾!戰(zhàn)士們重回到戰(zhàn)場。兄弟間的心緊緊相連。他們?yōu)榱俗尭嗟娜俗杂桑芑丶?,?zhàn)士們艱守陣地。戰(zhàn)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個亮點。
最后犧牲的米勒上尉臨死前囑托瑞恩:earnit中文譯成:"別辜負",也可以理解為"好好的活著"或者"值得"。我個人理解為"值得"。它為本片起了悲壯的一筆。為了讓這一行動"值得",瑞恩必須要好好的活著,必須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戰(zhàn)死兄弟們的在天之靈,也是對自己說,"這一切都值得!"
八個人的生命換來一個大兵生命,這只有在戰(zhàn)爭中才會出現(xiàn)的局面吧?是戰(zhàn)爭把人們推到一個圈中,圈中的生命的價值在改變。
或許一文不值,可任意踐踏,記得在搶灘登陸時,前排的士兵被機槍掃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許生命是慘不忍睹,茍延殘喘的,忘不了那些斷足斷臂的傷兵、那些向外蛹動的內(nèi)臟,士兵們那絕望的神情;
或許生命是撿來,是幸運女神主宰著生命。一顆子彈打在士兵的頭盔上,幸運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頭盔欣賞。
或許生命是換來的,正如本片所講述的故事......
應(yīng)該說一下,團隊中先犧牲的兩個士兵中,有一個在臨死前把自己寫給父親的信交給了戰(zhàn)友;另一個高呼"媽媽,回家!"那場景,不能不讓人心酸落淚。影片中有句名言:
"對世界,你是一個大兵;
對母親,你是整個世界。"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還堅持說這場任務(wù)"不值得"。那么從現(xiàn)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個好人,善待你的親人。用你的實際行動讓"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字 拯救大兵瑞恩觀后感字篇二記得這部片子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就看過,不過在當時并沒有什么感覺,也許是太小了的緣故。直到現(xiàn)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后,深有感觸。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zhàn)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只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后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并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在艱難的尋找過程以及找到瑞恩后誓死阻擊德軍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國的電影中向來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現(xiàn)卻讓我們眼前一亮。他并沒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跡,并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看似不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但我卻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讓我感到了真實。誰說英雄一定要有過人的能力,誰說英雄就不能哭,誰說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戰(zhàn)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fā)更多的戰(zhàn)爭,引發(fā)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并不是好戰(zhàn)者,發(fā)動戰(zhàn)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yīng)該學會怎么樣去平息戰(zhàn)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領(lǐng)導能力,又有常人的舉止,才讓這個英雄與眾不同。在社會中他就是一個英明的領(lǐng)導。
至于厄本,我想著重說明一下。人們一定會認為他是孬種,是懦夫,但在我看來,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現(xiàn)實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請注意,厄本在這次任務(wù)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翻譯官。他只是一個大多數(shù)百姓的象征,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xiàn)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在普通人眼里,面對戰(zhàn)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zhàn)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cè)面告訴觀眾,應(yīng)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guān)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yīng)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個在電影里只出現(xiàn)了約40分鐘的二等兵,本身并不是個關(guān)鍵的人物,即便處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wù),與他無關(guān),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并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么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zhàn)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么?
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么,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zhàn)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zhàn)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從瑞恩的言語中,從他三個兄弟的表現(xiàn)中,我能感覺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務(wù),誓死效忠國家了。那么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為他的三個哥哥陣亡,怕他媽媽傷心了。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么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么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quán)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wù),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qū)區(qū)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并不值得。
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士兵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說這三個人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米勒是領(lǐng)導,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樣。進一步說一個軍隊是等級分明的,就似一個社會。一個社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會成為士兵努力的目標。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本片開始用了40分鐘左右的時間描寫了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但這并不代表本片就情節(jié)拖沓了。正相反,本片從開場的血腥中暗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而影片中從不同人口中經(jīng)??梢月牭揭馑枷嗤囊痪湓?完成任務(wù),就可以回家"。在我看來,40分鐘的開頭以及這一句話很好的展現(xiàn)出了士兵們的心態(tài):想讓戰(zhàn)爭快點結(jié)束,和家人團聚。畢竟誰都不想在如此殘酷的戰(zhàn)場上多待一分鐘。但德軍卻似一只困獸,盡管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但還可以作困獸之爭。此時可以說是兩軍意志的比拼,作為軍隊的領(lǐng)導人當然知道穩(wěn)定軍心,提升士氣的重要性。于是他們想到了樹立榜樣。而這個榜樣就是"瑞恩"。既然樹立榜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么,拯救榜樣就變得理所當然了。拯救瑞恩就是為了弘揚瑞恩的精神,為了讓士兵們感到政府的關(guān)懷,找到自己的目標,提升一個由士兵組成的社會的力量。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