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據說是中國先秦時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該書據說是由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斫友赖摹读w·龍韜·軍勢》,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資因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陣之間,奇正發(fā)于無窮之源。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忽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故善戰(zhàn)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無與戰(zhàn)。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設備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技與眾同,非國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zhàn)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zhàn),雖眾必敗。善戰(zhàn)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后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釋,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將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蔽渫踉唬骸吧圃?”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進攻作戰(zhàn)的原則是什么?”
太公答道:“作戰(zhàn)的態(tài)勢要根據敵人的行動而決定,戰(zhàn)術的變化產生于敵我雙方的臨陣對壘,奇正的運用來源于將帥無窮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機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謀略不可言傳,況且機密極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現為論論,軍隊的部署和運用只能隱秘而不可暴露于敵。
倏然而去,忽然而來,獨斷專行而不受制于人,這就是用兵的原則。敵人聽說我軍興兵,就會商議應對之策;敵人發(fā)現我軍行動,就會設計對我算計圖謀;敵人了解我軍企圖,我軍就會陷入困境;敵人摸清我軍規(guī)律,我軍就會遭遇危險。所以善于用兵的,取勝于軍隊動用之前;善于消除禍患的,能夠消除禍患于未然;善于打勝仗的,能夠取勝于無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戰(zhàn)是不戰(zhàn)而使敵人屈服。
因此,經過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勝的,不是良將;在失敗之后再來設置守備的,不是智士;智慧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師;技藝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工。用兵最重要的莫過于所攻必克,作戰(zhàn)最重要的莫過于保守機密,行動最重要的莫過于出其不意,計謀最重要的莫過于神妙難測。凡是未戰(zhàn)而先勝的,都是先示弱于敵,然后進行決戰(zhàn)。這樣便可事半而功倍。
圣人觀察天地的變化,反復探求其運行的規(guī)律,根據日月的運行,季節(jié)的變化,晝夜的長短,推斷出事物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萬物的生死,取決于天地的變化。所以說,沒有弄清戰(zhàn)爭的形勢就貿然作戰(zhàn),雖然軍隊眾多,也必定失敗。
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按兵待機不被假象所干擾,看到有勝利把握就進攻,沒有獲勝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說,不要恐懼,不要猶豫。用兵的害處,最大的是猶豫;軍隊的災難,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況決不放過,遇到有利的戰(zhàn)機決不遲疑。否則,失掉有利條件放過有利戰(zhàn)機,自己反而會遭受禍殃。
所以,明智的指揮者抓住戰(zhàn)機就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一經決定就絕不遲疑。所以投入戰(zhàn)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閃電使人不及閉目,前進有如驚馬奔馳,作戰(zhàn)有如狂風迅猛。阻擋它的就被擊破,靠近它的都被消滅,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抵抗呢?
將帥用兵,能不動聲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況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戰(zhàn)就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天下就沒有敢于作對的敵國。”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例證】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這是歷代兵家極為重視的至理名言。將領在指揮作戰(zhàn)時,能否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沉著,冷靜、果斷正確地下定決心、對部隊的行動和作戰(zhàn)的勝負有著重大的關系。如果將領優(yōu)柔寡斷,當斷不斷,必然坐失良機。
因此,猶豫不決是作戰(zhàn)指揮的大忌,而剛毅果斷則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只有“見利不失,遇時不疑”,緊緊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才能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李世民擊敗劉武周的事例,充分說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大業(yè)十三年二月,劉武周殺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據突厥,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劉武周南侵并州(治晉陽),四月接受大將宋金剛的建議,“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彼谓饎偮时鴥扇f,“又引突厥之眾,兵鋒甚盛”。
相繼攻陷唐并州、介州、澮州、晉州等地,關中大震,“人情崩駭,莫有固志?!痹诖穗U惡形勢下,李淵打算放棄河東之地,謹守關西。李世民堅決反對,認為“太原工業(yè)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不能“舉而棄之”,并主動請纓,率師三萬前往討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節(jié),李世民率軍自龍門渡河,在柏壁(絳州西南)扎營,與宋金剛對壘相持。針對敵“懸軍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驍將,皆在于此”的實際情況,李世民采取了堅壁不戰(zhàn)以挫其銳的方針,僅令偏師乘間抄掠敵軍。經過長達五個月的對壘相持,敵軍氣勢日衰,供應困難,運輸線又被唐軍切斷。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被迫后撤,李世民率軍尾追,一晝夜行軍二百余里,戰(zhàn)斗為數十回合。
進至高壁嶺時,由于長途奔襲,連續(xù)作戰(zhàn),士卒饑疲交加。總管劉弘基執(zhí)馬而諫說:“糇糧已竭,士卒疲頓,愿且停營,待兵糧咸集而后決戰(zhàn)?!钡抢钍烂駞s說:“功者,難成易敗;機者,難得易失。金剛走到汾州,眾心己沮。我反其未定,當定其勢逐之,此破竹之義也。如更遲留,賊必生計,此失機之道?!庇谑抢钍烂瘛安唏R而去,諸軍乃進”,最后“直驅金剛,賊眾大潰。”
劉武周得知全軍潰敗,便帶了百余騎親信,從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部收復。此戰(zhàn),李世民堅壁待機,當戰(zhàn)機出現時,又能堅決抓住,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