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據說是中國先秦時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該書據說是由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斫友赖摹读w·虎韜·三陳》,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為天陳、地陳、人陳,奈何?”
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謂天陳。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謂地陳。用車用馬,用文用武,此謂人陳?!蔽渫踉唬骸吧圃?”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作戰(zhàn)時市設的所謂天陣、地陣、人陣,是怎么回事?”
太公回答說:“根據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體位置來布陣,就是所謂的天陣;利用丘陵水澤等地形條件來布陣,就是所謂的地陣;根據所使用的戰(zhàn)車、騎兵等兵種和政治誘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戰(zhàn)法布陣,就是所謂的人陣?!?/p>
武王說:“好啊!”
【例證】
陣勢的布列,不僅要考慮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條件,還要考慮到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己方的戰(zhàn)斗力,抑制敵方的各種有利因素,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取得勝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繼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與他善于布列陣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明朝初年,日本正處于南北分裂混戰(zhàn)時期。一些戰(zhàn)敗的武士,糾集不法商人和流民,竄來中國沿海,搶擄財物,殺戮百姓,明代人稱之為“倭寇”。明中葉以后,政治腐敗,國防力量削弱,海防廢弛,軍隊衰弱不堪,官兵畏倭如虎,導致倭患肆虐,給中國東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災難,激起了廣大民眾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爭中,涌現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看到明軍腐敗,無法滅倭,因此召募新軍,并對新兵采取了不同予以前衛(wèi)所制的新編制,配備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陣法的要求,把最基層的單位稱隊,每隊十二人,設隊長;四隊為一哨,設哨長;四哨為一官,設哨宮;四官為一總,設把總。隊配備長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長槍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銃、火器。從而使新軍的組織更為嚴密。
江南地區(qū)的地形特點是山丘起伏,水網密布,不宜于大兵團展開作戰(zhàn),而倭寇的作戰(zhàn)特點是慣于使用重箭、長槍,善設伏、猛沖鋒,擅長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作戰(zhàn)對象和地形特點創(chuàng)制了鴛鴦陣法。鴛鴦陣即戚軍陣勢組成的最小單位。其基本隊形為:首一人為隊長,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長槍,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為伙兵。
接戰(zhàn)時,藤牌、狼筅、長槍、短兵均可殺傷敵人。同時狼筅各跟一牌,以保護拿牌人的后身,長槍每二人分管一牌一筅,長牌后面有短兵防護。這一戰(zhàn)斗組織的最大優(yōu)點是長短兵器迭用,攻和防結合,既便于消滅敵人,又能夠保護自己。在路窄隊形難以展開的地段,還可以把這種并列隊形變成單一隊形。路寬對,這種鴛鴦陣又可以變?yōu)榇?、小三才陣。這一陣法適合水網地形,又能充分發(fā)揮各種兵器的效用,減少自己的傷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戰(zhàn)術優(yōu)勢。
鴛鴦陣只是一種戰(zhàn)術隊形,不能完全滿足作戰(zhàn)的需要。于是戚繼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建了營陣法,其基本特點是一頭兩翼一尾,有奇正。當敵之兵即為頭,為正兵;在左右即為翼,為抄敵奇兵;在后即為尾,是策應兵。以營為例,營分左右前后哨。接戰(zhàn)時,前哨正面迎敵,左哨出敵右翼,右哨出敵左翼,后哨策應。
在實戰(zhàn)中,當敵一哨即為頭,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為頭,均可為尾,均可為翼,均可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軍,無不如此。戚繼光令部屬反復演練,熟練掌握這種陣法,使隊伍進退有序,號令嚴明,有條不紊。進攻時。至少使敵三面挨打;后退時,互為照應,井然有序,使敵無隙可乘。
戚繼光率領這支組織嚴密、陣法完善的隊伍。轉戰(zhàn)南北,馳騁于閩浙抗倭戰(zhàn)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最終基本上消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