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據(jù)說是中國先秦時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該書據(jù)說是由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斫友赖摹读w·武韜·文啟》,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憂何嗇,萬物皆得。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時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萬物化,何窮之有,終而復始。優(yōu)而游之,展轉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復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為家,聚家而為國,聚國而為天下;分封賢人以為萬國,命之曰大紀。陳其政教,順其民俗;群曲化直,變于形容;萬國不通,各樂其所;人愛其上,命之曰大定。嗚呼!圣人務靜之,賢人務正之,愚人不能正,故與人爭;上勞則刑繁,刑繁則民憂,民憂則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則止。啟之則行,靜之則清。嗚呼!神哉!圣人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文王曰:“靜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民有常生,與天下共其生而天靜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從政,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蔽耐踉唬骸肮阅藚f(xié)予懷,夙夜念之不忘,以用為常。”
【譯文】
文王問太公說:“圣人治理天下應遵循什么原則?”太公答道:“無需憂慮什么,也無需制止什么,天下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憂慮什么,天下萬物就會繁榮滋長。政令的推行,要使民眾在不知不黨中受到感化,就象時間在不知不黨中自然推移那樣。
圣人遵循這一原則,則天下萬物就會被潛移默化,周而復始,永無窮盡。這種從容悠閑無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須反復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貫徹執(zhí)行;既已貫徹執(zhí)行,就不必將其中的奧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規(guī)律,而萬物自會按其規(guī)律生長;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輝煌的功業(yè)。
“古代圣人把人們聚集起來組成家庭,把許多家庭聚集起來組成國家,把許多國家聚集起來組成天下。分封賢人為各國諸侯,把這一切叫做治理國家的綱紀。宣傳弘揚教化,順應民俗民情,移風易俗,把邪僻轉化為正直,各國的習俗雖然不同,但能使民眾安居樂業(yè),人人尊敬愛戴君主,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靜無為,賢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會與民眾抗爭。
君主政令煩多,就會導致刑罰繁苛,刑罰繁苛就會造成民眾憂俱;民眾憂懼,就會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業(yè),社會長期動亂不休,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開放它就流動,安靜它就清徹。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進而推斷出它的結果?!?/p>
文王問:“怎樣才能使天下安靜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民眾有經常從事的生業(yè)。君主能同民眾共安生業(yè),天下就會安靜。所以說最好的政治是順應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揚政教以感化民眾。民眾被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天道無為而能生長萬物,民眾無需施舍就能豐衣足食、這就是圣人的德治?!?/p>
文王說:“您的話深合我意,我將朝思夕念,時刻不忘,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
【例證】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無為而治”。漢初“文景之治”的出現(xiàn),就是運用這一思想的結果。
秦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幾乎耗盡了民眾的脂膏,接著又是長達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田園遭踐踏,廬舍被焚毀,“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shù),哭泣之聲未絕,傷夷者未起”。經濟殘破,人口銳減,人民貧窮到了極點,封建國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
“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劉邦及其文臣武將,大多出身于社會下層,對民眾的疾苦,有著較深切的感受。他們作為農民軍的領袖,轉戰(zhàn)南北,親眼目睹了強大一時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過程,對秦朝滅亡有著極深的感觸。
因此,在漢朝建立后,調整統(tǒng)治政策,選取黃老思想作為統(tǒng)治思想。曹參任齊相時,“其治要用黃老術”,“大稱賢相”。蕭何死后,曹參繼任漢朝相國,在全國提倡黃老之學。漢文帝、漢景帝等人,都篤信黃老之術,使?jié)h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黃老思想指導下的黃老政治。其核心內容是輕搖、薄賦、節(jié)儉、省刑,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漢初兩次下令免奴婢為庶人,使相當數(shù)量的奴婢獲得自由。劉邦還下達了“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和“復故爵田宅”的詔令,增加了勞動力,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賦稅和徭役同秦朝比,減輕了許多。從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賦、算賦逐年減輕,甚至有時全部免掉。漢初的搖役,
規(guī)模小,又有節(jié)制,從不超期,從而給勞動人民提供了較充足的勞動時間,對社會的安定也起了重要作用。廢除秦朝的嚴刑苛法,勸課農桑,文帝多次指出農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務農”,因此多次下詔勸課農桑。同時,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則,大力提倡節(jié)儉之風,認為“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p>
漢初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使社會經濟很快走上了復蘇之路?!靶⒒荨⒏吆笾g,衣食滋殖”,“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議論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吏安其官,民樂其業(yè),蓄積歲增,戶口寢室。風流篤厚,禁網疏闊”,出現(xiàn)了一派和平安寧興旺的景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