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據(jù)說是中國先秦時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yán)謹(jǐn),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該書據(jù)說是由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斫友赖摹读w·武韜·發(fā)啟》,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zāi),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zāi),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nèi),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與鬼神通,微哉!微哉!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于國者,取國者也;無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征也。吾觀其野,草營勝谷;吾觀其眾,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發(fā)而萬物皆照,大義發(fā)而萬物皆利,大兵發(fā)而萬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p>
【譯文】
周文王在豐邑召見太公,對他說:“唉!商紂王暴虐到了極點,任意殺戮無辜之人,請您輔助我拯救天下民眾,您看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君主應(yīng)修養(yǎng)德性,禮賢下士,施恩惠于民眾,以觀察天道的吉兇。當(dāng)天道還沒有災(zāi)害征兆時,不可先倡導(dǎo)征討。當(dāng)人道沒有出現(xiàn)禍亂時,不可先謀劃興師。必須看到既出現(xiàn)了天災(zāi),又發(fā)生了人禍,才可以謀劃興師征伐;既看到他的公開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動,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現(xiàn),又了解他的內(nèi)心情況,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意圖;既看到他疏遠(yuǎn)什么人,又了解他親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實情感。
實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實現(xiàn);遵循正確的路線,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達到;建立適當(dāng)?shù)闹贫龋鸵欢塬@得成功;確立強大的優(yōu)勢地位,就可以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取得全勝而不經(jīng)過戰(zhàn)斗,以大軍臨敵而沒有傷亡,真可謂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與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惡而相互幫助,同愛好而有共同追求。這樣。就是沒有軍隊也能取勝,沒有沖車機弩也能進攻,沒有溝壘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不顯現(xiàn)出智慧,真正的謀略不顯現(xiàn)出謀略,真正的勇敢不顯現(xiàn)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顯現(xiàn)出利益。為天下人謀利益的,天下人都?xì)g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對他。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奪取天下,就象獵逐野獸一樣,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獸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條船渡河一樣,渡河成功,大家都達到了目的;失敗了,大家都遭受災(zāi)難。這樣做,天下人就都?xì)g迎他,而不會反對他了:不從民眾那里掠取利益,卻能夠從民眾那里得到利益;不從別國那里掠奪利益,卻能夠從別國那里獲得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卻能夠從天下獲取利益。
不掠取民眾利益,民眾擁護他,這是民眾給予他利益;不掠取別國利益,別國歸附他,這是別國給予他利益;不掠奪天下利益,天下?lián)碜o他,這是天下給予他利益。所以,這種方法使人看不見,這種事情使人聽不到,這種勝利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啊!、微妙啊!
“鷙鳥將要發(fā)起襲擊時,必先收翼低飛;猛獸將要搏斗時,必先貼耳伏地;圣賢將要行動時,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遲鈍?,F(xiàn)在的商朝,謠言四起,社會動亂不已,而紂王依然荒婬無度,這是國家覆亡的征兆,我觀察他們的田地里,野草蓋過了禾苗;我觀察他們的大臣,奸邪之徒超過了忠直之士;我觀察他們的官吏,暴虐殘酷,違法亂紀(jì)。面對這種局面,他們朝廷上下依然執(zhí)迷不悟。
這是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了。旭日當(dāng)空則天下萬物都能沐浴陽光,正義所至則天下萬物都能得到利益,大軍興起則天下萬物都會欣然歸附。偉大啊!圣人的德化,獨到的見地,無人能及,這才是最大的歡樂啊!”
【例證】
“全勝不斗”,同孫子所說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一樣,本義是以實力為后盾。不通過直接交戰(zhàn)而使敵人屈尿。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勝的部將武臣傳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全勝不斗”的典型事例。
陳勝起義軍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后,派武臣等領(lǐng)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趙國土地。武臣率軍北上攻城殺吏,接連攻下十多座城池,隊伍迅速壯大到數(shù)萬人。眾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并貼出告示,招降其他郡縣。但有些城池?fù)?jù)城固守,拒絕投降。范陽縣(今河北寶興西南固城鎮(zhèn))令徐公繕甲厲兵,準(zhǔn)備拚死抵抗。
這時,范陽人蒯通來到武臣營中,向武臣獻計:“將軍作戰(zhàn),必待戰(zhàn)勝而后略地,攻破然后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計,可不攻而得城,不戰(zhàn)而得地,只用一紙檄文,便足以略定千里。”式臣聽說有如此妙計,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
蒯通說:“如今范陽令聞將軍將要攻城,正在秣馬厲兵,準(zhǔn)備據(jù)城抵御。縣令本是一個膽小怕死、貪戀祿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將軍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時,見吏便殺,見兵就誅。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許能僥幸得免。范陽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時無惡不作的縣令,但因為害怕將軍屠城,也會死守城池,與將軍血戰(zhàn)到底。
因此為將軍著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陽縣令,并賜給他侯位,他自然會興高采烈,開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將軍命令范陽令到燕趙地區(qū)游說勸降,這些地區(qū)的官民必會爭先恐后前來投降。這樣將軍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zhàn)而服人,這就是所謂的傳檄而定千里之計。
如果將軍依舊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樣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陽,還有其他地方也都會變成金城湯池,將軍即使能夠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武臣一聽有理,立即依計而行。范陽縣令立即開城迎接武臣的大軍。武臣讓他去招降其余地區(qū),沿途諸城望風(fēng)而降。不到十天時間、就平定了三十余城。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