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十四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詰④,故混而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繩繩兮⑧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⑨。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⑩。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⑿。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fù)到無形無象的狀態(tài)。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rèn)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rèn)識“道”的規(guī)律。
[注釋]
①夷:無色。
②希:無聲。
③微:無形。以上夷、希、微三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人的感官無法把握住"道"。這三個名詞都是幽而不顯的意思。
④致詰:詰,音ji(陽平),意為追問、究問、反問。致詰意為思議。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聲)。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陰暗。
⑧繩繩:不清楚、紛蕓不絕。
⑨無物:無形狀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無,閃爍不定。
⑾有:指具體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紀(jì):"道"的綱紀(jì),即"道"的規(guī)律。
[延伸閱讀]王弼《道德經(jīng)注》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yuǎn),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延伸閱讀]蘇轍《老子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fù)混而為一。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wù)撸曇?。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有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後可爾。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物構(gòu),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fù)混而為一,則日遠(yuǎn)矣。若推而廣之,則佛氏所謂六入皆然矣?!妒桌銍?yán)》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皦,雖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數(shù)推也。
繩繩不可名,復(fù)歸於無物。
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其卒歸於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有無不可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zhí)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