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綽號智多星,道號“加亮先生”,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角色。接下來小編給大家?guī)硐嚓P的文章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智多星吳用是個十分復雜的人物,他就像隱藏在美麗面紗之下的無鹽、嫫母,即使是晁蓋宋江,也難以看清他的真面目,就連他跟晁蓋宋江的關系,不費一番周折,也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
宋江為什么背叛晁蓋而投靠宋江,這個問題三五千字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晁蓋帶著五千嘍啰去打有五七千人馬的曾頭市,肯定兇多吉少,吳用心知肚明,所以不肯隨行,非戰(zhàn)斗部隊出身的豹子頭林沖,身兼副將、先鋒、軍師之職,根本就不能保護晁蓋活著回來。
有人說吳用之所以依附宋江,是因為他也想招安,而跟著晁蓋混,招安是沒有指望的。
但是筆者細看各個版本的《水滸傳》,卻發(fā)現吳用未必真想接受招安,他雖然連個舉人都沒考上,但作為一個鄉(xiāng)村學究,對《宋刑統(tǒng)》還是有所了解的,當然知道招安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十惡不赦之罪,謀反位列第一。
吳用改換門庭,很可能就是因為晁蓋的做派,實在是不像山大王,看起來倒像地方保安團:“自從火并王倫之后,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于民。(晁蓋要殺楊雄石秀時的原話)”
與晁蓋的有原則有底線不同,宋江可是個“敢笑黃巢不丈夫”的毒心辣手梟雄,是一頭潛伏爪牙忍受的噬人惡虎,潯陽樓反詩被揭露后,宋江其實已經沒了退路,尤其是宋江扯起“替天行道”大旗的時候,就已經擺明了態(tài)度:替天行道是天子的專屬任務,既然趙佶不能勝任,那么就由我宋江代勞吧——代勞就是僭越,就是想自己當天子。
吳用千算萬算,就是沒算計到宋江掌權之后,居然也想招安了。
在梁山第一屆重陽酒會上,宋江作詞、樂和演唱,投降論調響徹忠義堂,李逵、武松、魯智深先后發(fā)作,吳用并未阻止,反倒勸宋江不必大動肝火:“兄長既設此會,人皆歡樂飲酒。他是個粗魯的人,一時醉后沖撞,何必掛懷。且陪眾兄弟盡此一樂?!?/p>
吳用這話的意思,就是招安是個煞風景的話題,在這高興的日子,就別提了。
重陽風波剛過,宋江就猴急地去京城探路,這時候就看出吳用的心機了。宋江密會李師師,李逵元夜鬧東京,吳用是一心想把事情鬧大的,如果順手干掉趙佶,也不是不可以的:“原來軍師吳用,已知此事,定教大鬧東京??藭r定日,差下五員虎將,引領帶甲馬軍一千騎,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突到城邊,立馬于濠塹上,大叫道:‘梁山泊好漢全伙在此!早早獻城,免汝一死!’”
梁山五虎將一起出動,宋江居然被蒙在鼓里,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吳用的真實用意了:宋江被蒙在鼓里還可以回去慢慢解釋,萬一宋江是被困在城里,外面大兵壓境,宋江被擒后豈不是要萬剮凌遲?
這就是吳用做的第一件事:起兵攻打京城,坐實了梁山軍的謀反性質,逼得朝廷不得不發(fā)兵征討,戰(zhàn)端一開,自然是死傷慘重,雙方打出血海深仇,那就只能死戰(zhàn)到底了。
吳用沒想到的是,北宋朝廷居然很沒骨氣地想花錢買平安——這事兒趙家皇帝和滿朝文官都一個思路,能拿錢擺平就絕不開戰(zhàn),資敵養(yǎng)寇也在所不惜,對遼國,如此,對金國如此,對梁山軍也是一樣。
如果吳用支持招安,那么就會把梁山好漢安排妥當,起碼在招安過程中不要出什么紕漏,但是前來宣詔的太尉陳宗善卻是一步一個坎兒:先是活閻羅倒船偷御酒,后是黑旋風扯詔謗徽宗,然后是魯智深領著一幫好漢打上前來,一轟聲地要干掉招安使團。
這就是吳用做的第二件事——設計攪局:阮小七連環(huán)計換掉御酒,李逵從天而降,都是吳用事先的安排。
作為梁山實際意義上的二把手(盧俊義就是傀儡)兼大管家,在忠義堂亂成一團的時候,居然憑空消失了:“四下大小頭領,一大半鬧將起來。宋江、盧俊義只得親身上馬,將太尉并開詔一干人數,護送下三關,再拜服罪?!?/p>
等到招安使團抱頭鼠竄,宋江回來一看,眾好漢居然又喝上了。憋了一肚子氣的宋江剛發(fā)了幾句牢騷,就被剛才不露面現在挺身而出的吳用懟了回去:“哥哥你休執(zhí)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弟兄們發(fā)怒,朝廷忒不將人為念。如今閑話都打疊起,兄長且傳將令,馬軍拴束馬匹,步軍安排軍器,水軍整頓船只。早晚必有大軍前來征討,一兩陣殺得他人亡馬倒,片甲不回,夢著也怕,那時卻商量?!?/p>
宋江這時候應該體會到晁蓋被架空的滋味了:“眾人道:‘軍師言之極當?!侨丈⑾?,各歸本帳?!?/p>
吳用說“招安須自有日”是假,要對官軍大開殺戒是真——殺得官軍尸橫遍野,那時還商量個鳥?打到底吧!
梁山軍殺了無數朝廷兵將之后,北宋朝廷又慫了,甚至連蔡京也表示不再反對招安,他親自起草詔書,又派了第二個招安使團。
宋江是滿心歡喜地準備入朝為官,卻沒想到吳用繼續(xù)攪局:“差黑旋風李逵引著樊瑞、鮑旭、項充、李袞,將帶步軍一千,埋伏在濟州東路;再差一丈青扈三娘,引著顧大嫂、孫二娘、王矮虎、孫新、張青,將帶馬軍一千,埋伏在濟州西路。若聽得連珠炮響,殺奔北門來取齊?!?/p>
吳用并沒看到招安詔書,也不知道高俅已經在斷句時挖了陷阱,等到吳用抓住了詔書中的破綻,有了借口,馬上做出了果決反應:指使花榮一箭射死了傳旨欽差——這就是吳用做的第三件事:打欽差不能讓朝廷死了招安之心,那我就殺一個給你看看。
吳用的毒計起了效果,連一向窩囊的宋徽宗趙佶也難得地急了一次眼:“此寇數辱朝廷,累犯大逆!”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招安應該是兩相情愿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少不了討價還價的談判,是否赦免宋江,原本是可以商量的——事實上趙佶蔡京的意思,就是連宋江也一起赦免的。但是吳用根本就不給雙方談判留機會,花榮那一箭,就是表明了吳用的態(tài)度。
吳用反對招安,其他梁山好漢是否有所察覺呢?筆者認為,至少梁山水軍六天罡就看出來了,所以在征方臘之前,他們秘密邀請吳用開會:“那伙奸臣,漸漸地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和哥哥(宋江)商量,斷然不肯。就這里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吳用這時候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他要試探一下宋江的態(tài)度:“往常千自由,百自在。眾多弟兄亦皆快活。今來受了招安,為國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弟兄都有怨心?!?/p>
如果宋江點頭,吳用馬上就會召集人馬殺進京城。至于把召集扯下龍椅之后,讓宋江還是盧俊義或者小旋風柴進坐上去,那時候再做商量。
可能有人認為筆者是在美化吳用,這就大錯特錯了:吳用反對招安,并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好人,跟宋江相比,吳用更惡毒,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骨仔。
吳用的惡毒,也是一種自保手段,他知道招安其實是一條絕路:一次不忠,終生不用。這是歷朝歷代的慣例,梁山軍扯旗造反,殺了那么多朝廷將士,所犯罪惡已經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在吳用的操作下,梁山軍已經斷了后路。
之所以說吳用是個惡毒的反骨仔,是因為他不想接受宋朝招安,卻想叛國投遼:“我想歐陽侍郎(遼國招安大使)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如梁山水寨?!?/p>
這才是吳用的心里話:我們跟宋朝有仇,招安之路走不通,那么只能叛國投敵了,那么多文人士大夫都投靠了遼國金國,都是高官厚祿——遼國金國雖然殘暴,但卻沒有宋朝那么多花花腸子!
從吳用三次破壞招安的事件中,我們似乎可以把吳用評為梁山第一惡人:宋江雖然卑微猥瑣,但還要一點臉皮,叛國投敵的事情還做不出來,而吳用則是一個精致利己主義者,只要有利益,他可以投靠宋江,也可以投靠遼國,但卻偏偏不想歸順父母之邦——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吳用這樣的人,估計是一千年也殺不絕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