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公兵法》是中國古代一部兵書。題唐李靖撰。全稱《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又名 《衛(wèi)公兵法》。該書北宋初年尚有單行本,后散佚。宋神宗熙寧年間詔令樞密院曰: “唐 《李靖兵法》,世無全書,雜見 《通典》,離析訛舛,又官號名物與今稱謂不同,武人將佐多不能通其意。令樞密院檢詳官與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類解釋,令今可行。”(《四朝國史·兵志》)但當時并未見編成傳世。至清人汪宗沂才采摘 《通典》、《太平御覽》、杜牧《孫子注》、《武經(jīng)總要》、《武編》等書中所引《衛(wèi)公兵法》逸文,參互輯條成帙。今有清光緒二十(1894)年桐廬袁昶漸西村合刊本、《汪氏兵學三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及清抄本等。臺灣聯(lián)亞出版社1981年曾予出版。
李靖(571—649),字藥師,唐京兆三原(今屬陜西)人。為隋朝名將韓擒虎之甥。曾任隋朝下級官吏。唐初,從李世民四處征戰(zhàn),討王世充、破突厥、俘頡利可汗、擊吐浴渾,還鎮(zhèn)壓過輔公祏起義。戰(zhàn)功卓著,官至行軍大總管,刑部尚書等職,封衛(wèi)國公。其人“姿貌魁秀、通書”,尤善軍事謀略?!捌渚隧n擒虎每與論兵,輒嘆曰: ‘可與語孫、吳者,非斯人尚誰哉’”(《新唐書·李靖傳》)。還曾著有《李衛(wèi)公望江南》、《六軍鏡》、《玉帳經(jīng)》、《兵家心書》、《兵鈐新書》等兵書多種,今大都不存。另有《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一書,記錄了其與李世民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至今尚存。汪宗沂、李仲伊,亦號弢廬處士,清末歙縣(今屬安徽)人。光緒時進士。曾在山西做過知縣。研精禮經(jīng),洞悉樂呂,有《周易學統(tǒng)》、《尚書今古文輯佚》、《孟子釋疑》、《三家兵法》、《三湘兵法》等著作。
《李衛(wèi)公兵法》輯本分上、中、下3卷。計約2萬余字。卷上《將務兵謀》主要論述將略、治軍、決勝之策;卷中《部伍營陣》主要論述教練、束伍、布陣之法;卷下《攻守戰(zhàn)具》主要論述武器、裝備、工事之制。三個部分又互有聯(lián)系,從軍隊建設、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方面,闡述作者的軍事思想。汪宗沂輯本還將各種逸文之不同,用小字加以注出,以見互異,幫助讀者了解原文。有的注解還加上汪宗沂自己的評論。由于輯本并非原書,《李衛(wèi)公兵法》原本的體例,字數(shù)今已不詳,內(nèi)容當亦不止于此。
就今輯本內(nèi)容而言,該書重視將帥在指導戰(zhàn)爭中的核心作用,將才又是關鍵?!胺驔Q勝之策者,在乎察將之才。”將領應能 “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審于天時,稽乎人理”; 卻不能 “勇而輕死,貪而好利,仁而不忍,智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潔而愛人,慢而心緩,剛毅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在作戰(zhàn)指導上,該書主張不打無準備之仗、戰(zhàn)則必勝?!叭舯鵁o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于機,失于機則后于事,后于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眰鋺?zhàn)須先料敵,“料敵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計,始可出兵而決勝負矣?!睍卸嗵幰龉糯颐约爸T子論兵語錄、又加以發(fā)揮。如引 《呂氏春秋》云: “凡兵者,欲爭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苯又址治稣f: “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欲輯,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之持久。”頗具辯證觀點。書中還記載了唐代軍法多條,對唐代軍隊編制、陣形、信號指揮、行營駐扎、烽燧馬鋪、探報游奕等論述較為詳備。另外,對各種武器,裝備的制造、規(guī)格一一存錄,還將戰(zhàn)斗工事修建、筑城之法,從修筑的尺寸大小到計算工時人力列舉甚細。
《李衛(wèi)公兵法》保留了許多唐代軍事資料,素為兵家所注重。李筌《太白陰經(jīng)》、曾公亮等《武經(jīng)總要》及唐順之 《武編》等書均引述 《李衛(wèi)公兵法》語句甚多。尤其是《太白陰經(jīng)》,以致有人目之為抄襲、偽托。今輯本雖非《李衛(wèi)公兵法》之全文,但對于研究古代軍事史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