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男主角。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紅樓夢》后40回雖是高鶚續(xù)寫,被眾多紅樓愛好者評為“狗尾續(xù)貂”,但其中亦有不少亮點,譬如“林黛玉焚稿斷癡情”——黛玉拖著病體將一生所作詩篇付之一炬,“中鄉(xiāng)魁寶玉卻塵緣”——賈寶玉披著大紅色鶴氅,赤腳跪于雪中向父親賈政告別,細品其中意味,折射出來的意境是很美的。
筆者今日想要分析的是,《紅樓夢》后40回賈寶玉中鄉(xiāng)魁后選擇離開,跟隨一僧一道而去,王夫人聞之,哭得撕心裂肺,而作為賈寶玉妻子的薛寶釵,她的反應卻是很理性鎮(zhèn)靜的,這一點高鶚續(xù)寫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第120回“甄士隱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jié)紅樓夢”,賈寶玉蹤影全無,王夫人和薛姨媽談起寶釵未來的日子可怎么過,其中有一段王夫人的心理旁白值得注意:
王夫人被薛姨媽一番言語說得極有理,心想:“寶釵小時候更是廉靜寡欲極愛素淡的,她所以才有這個事,想人生在世真有一定數(shù)的??粗鴮氣O雖是痛哭,她端莊樣兒一點兒不走,卻倒來勸我,這是真真難得的!不想寶玉這樣一個人,紅塵中福分竟沒有一點兒。”——第120回
此處對寶釵的描寫很有層次感,賈寶玉乃是寶釵丈夫,按理來說,賈寶玉走后,丟下寶釵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她應該才是最傷心絕望的——事實上,書中也確實提到薛寶釵聞訊痛哭,哭得人事不知,但要注意的是,寶釵的哭很像是流程化的哭,此言何意?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就好比家中有人去世辦白事,作為去世者的親人(配偶、子女等)是一定要哭的,但這種哭不一定全部都是發(fā)自真心的悲傷,而是場景需要,諸君如有此番經(jīng)驗閱歷,便懂筆者何意。
寶釵的哭很像是這種流程化的“哭”——丈夫科舉考試結(jié)束后,就悄然失蹤,又從公公賈政口中得知賈寶玉乃上界神仙下凡,跟隨一僧一道而去,應是不會再回凡塵了,這是一件悲傷的事,面對這樣的場景,不管寶釵她想不想哭,她都得哭。
故而才有王夫人的那句“寶釵雖是痛哭,端莊樣兒一點兒也不走”,而到了后面,更成了薛寶釵這個最大的“受害者”反過來安慰薛姨媽、王夫人等人:
那日薛姨媽并未回家,因恐寶釵痛哭,所以在寶釵房中解勸。那寶釵卻是極明理,思前想后,“寶玉原是一種奇異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無可怨天尤人。”更將大道理的話告訴她母親了。薛姨媽心里反倒安了,便到王夫人那里先把寶釵的話說了?!?20回
薛寶釵的這種反應和前80回原稿中的人設是完全吻合的,寶釵應是《紅樓夢》中對孤獨二字有最深刻理解的人物,沒有之一。
誠如孫琳之作《<寄生草>喻示的人生孤獨形態(tài)》(載《紅樓夢學刊》2019年第四輯)中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孤獨分析:賈寶玉是眾所牽掛、林黛玉是有所牽掛、薛寶釵則是無所牽掛。
賈寶玉自以為頓悟,常言“從前碌碌卻因何,回頭試想真無趣”,此番頓悟的起因卻是林黛玉、史湘云因戲子之事遷怒自己,故而由情開悟,論到根兒上,他的悟還是因林黛玉、史湘云等眾女子而起,看似禪悟,實則處處牽掛;
林黛玉天性聰慧,加上父母雙亡的凄涼經(jīng)歷,導致她的悟在賈寶玉之上,故而黛玉看到賈寶玉所作偈子: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方立足境。林黛玉一眼看破賈寶玉頓悟得不徹底,故而續(xù)上一句:無立足境,方是干凈。
賈寶玉的境界,還需要一個立足之境,而林黛玉則告訴賈寶玉:只有丟掉所謂的立足之境,才是真的頓悟。
林黛玉被曹公盛贊“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她已經(jīng)觸摸到了得道的門檻,感悟到了人生的究極孤獨之境,但她心中始終牽掛著賈寶玉,這份牽掛讓黛玉無法踏入門檻之內(nèi),只能游離在紅塵之中,最終走向淚盡而逝之結(jié)局。
這也就解釋了《紅樓夢》中薛寶釵的很多奇特表現(xiàn):
第32回,金釧跳井自盡,王夫人、賈寶玉等人默默流淚,寶釵卻出離悲傷情緒之外,理性安慰王夫人;
第40回,賈母攜劉姥姥等眾人游覽蘅蕪苑,卻發(fā)現(xiàn)寶釵住處如雪洞一般,裝飾極少,全然不像女兒閨房,賈母為此埋怨王熙鳳為何不給寶釵送點裝飾品過來;
續(xù)書后40回中,林黛玉在金玉成親之夜,溘然長逝,賈母、王夫人擔心賈寶玉知道后會病上加病,紛紛瞞著賈寶玉,只有寶釵站出來以實言相告;
賈寶玉離家后,王夫人痛哭流涕,花襲人更是哭得大病一場,又是寶釵第一個脫離悲傷情緒,因為她對賈寶玉的出離早有預料,這不是無情,而是看透人生空幻之后的一種自然反應。
寶釵最令人驚嘆的地方也就在此,她完美地做到了羅曼羅蘭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