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是《紅樓夢》中的人物,薛寶釵之兄,外號“呆霸王”。下面由小編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薛蟠是《紅樓夢》中一個非常典型的形象,他于第4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出場,一登場就為了爭奪英蓮,縱容豪奴活活打死了馮淵,由此給讀者留下了“暴虐好斗”之印象,可隨著往后的情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薛蟠形象出現(xiàn)了“分層”,他突然變得憨厚可愛起來,尤其是對母親薛姨媽、妹妹薛寶釵,都是出奇的好。
比如第35回,彼時由于前文賈寶玉被賈政笞撻,寶釵懷疑是哥哥薛蟠告密所致,兄妹兩人之間鬧出了矛盾,可次日一早,薛蟠就追著妹妹,左一個鞠躬,右一句好話,直到將妹妹逗笑為止,且看原文:
薛蟠在外聽見,連忙跑了過來,對著寶釵左一個揖右一個揖,只說:“好妹妹,恕我這次罷。原是我昨兒吃了酒,回來的晚了,路上撞著客了,來家未醒,不知胡說了什么,連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氣。”寶釵原是掩面而哭,聽如此說,由不得也笑了。——第35回
不僅對家人,對結拜兄弟柳湘蓮同樣也是如此,第67回,彼時尤三姐劍刎而死,柳湘蓮萬念俱灰之下選擇剃發(fā)當了道士,別人都將此事當作茶余飯后的一場談資,唯有薛蟠帶著小廝們各處尋找柳湘蓮,尋覓未果,眼睛哭的通紅回家來......
由此這般,薛蟠開局的“性格暴虐”形象貌似站不住腳了,這是否是曹公的筆法出現(xiàn)了細微錯誤?筆者私認為,如果對“薛蟠打死馮淵”這件事進行細致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薛蟠并不是大家通俗意義上理解的“壞人”形象,打死馮淵,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薛蟠的本意。
我們回到第4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看看當時案發(fā)的具體過程。這個案子的案情其實很簡單:拐子先收了馮淵的銀子,要將甄英蓮賣給馮淵,結果拐子貪心,又偷偷收了薛家的銀子,將甄英蓮賣給了薛蟠,最后導致馮、薛二人為了爭奪甄英蓮而大打出手,最后薛蟠的手下將馮淵活活打死。
這就是讀者普遍對這個案子的理解,仿佛馮淵是個倒霉的冤家,偏偏遇上了薛蟠這個“呆霸王”,薛蟠為人暴虐兇狠,為了個丫頭,就讓下人公然行兇將人打死,可這么理解,未免有失客觀公正。
細品這個案子,其實馮淵、薛蟠都是受害者,禍患的根源來自于拐子的貪心,想用一個甄英蓮賣兩份錢,按照正常邏輯,馮淵、薛蟠碰頭之后,應該商量著如何對付拐子,最好的做法是直接壓著拐子去官府,看官府如何評判。
可馮淵、薛蟠兩人都沒有想過這個正常的解決渠道,他們兩家抓住尚未逃走的拐子就是一頓打,其后雙方沒有想著送官府,而想的是從對方手中將英蓮搶過來。薛蟠出身豪門貴族,一身紈绔習性,自然不肯讓人;馮淵卻也倔強脾氣,卻要與這個“呆霸王”正面爭個高低,書中對馮淵亦有介紹:
門子笑道:“這個被打死的,乃是一個小鄉(xiāng)紳之子,名喚馮淵,父母俱亡,又無兄弟,守著些薄產度日,年紀十八九歲,酷愛男風,不甚好女色......”——第4回
馮淵一向不喜女孩,只愛男風,男風為何?即男色。說得直白些,馮淵是有“龍陽之好”的,以小窺大,可見馮淵內里剛強,不擅靈辨之品性,遇事只懂得你爭我奪,不知其中的變通,也正是因為他這種性格特征,導致他沒有即便面對金陵四大家族的薛家,也決不讓步,最后造成了馮、薛兩方的沖突——馮淵但凡變通一點點,都不至于喪命。
同時,我們站在薛蟠的角度,他真的想打死馮淵嗎?不,他跟馮淵一樣,只是想搶回英蓮而已,但因為雙方都太“軸”,死活協(xié)調不了,爭執(zhí)得沒了耐性,這才大打出手,薛蟠想的應該將馮淵打怕,讓他不敢再來搶奪,所以馮淵之死是有一個時間差的;
門子道:“那薛公子豈肯讓人的,便喝令下人動手,將馮公子打個稀爛,抬回去,三日竟死了。這薛公子原早擇下日子要上京去的,既打了馮公子、奪了丫頭,他便如沒事人一般,只管帶了家眷走他的路,并未為此而逃。”——第4回
如果薛蟠真的性格暴虐,要打死馮淵,恐怕當場馮淵命就沒了,這種沖動性犯罪往往不見對方斷氣不算完??蓪嶋H情況是,馮淵并沒有當場死去,而是抬回家三天后才悄然逝去,可見薛蟠僅僅是為了從馮淵手里奪人,打死馮淵并不是他的本意,甚至薛蟠臨出發(fā)去京都前,都可能不知道馮淵居然死了。
所以,馮淵之死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誤殺,而不是薛蟠故意要奪他性命,這兩者雖然結果一樣,但對于當事人人品的判斷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薛蟠只是個呆霸王,而不是視人命如同草芥的惡魔。
薛蟠并非完全不講理,他和馮淵都付了錢,都要娶英蓮為妾,可雙方都比較橫,彼此都不肯讓步,故而延伸出毆打之事,此類事在今天亦發(fā)生不少——事實上,若是馮淵愿意退步,薛家或許可以給他銀子補償亦有可能,但馮淵不愿意,一定要跟薛蟠較個高低,薛蟠又仗著自己的家世,豈肯這樣低頭,以后傳出去自己的面子往哪里擱?
比如其后第47回的“呆霸王調情遭苦打”,薛蟠因為相中柳湘蓮,頻繁騷擾,柳湘蓮一氣之下將薛蟠騙去郊外,一頓毆打,薛蟠一身疼痛回家后,雖然心中憤恨,但終究沒有敢報復柳湘蓮,何也?自己主動惹得一身,傳出去大家笑話的是自己。
故此,馮淵之死對我們今人亦有啟示意義——遇事,切不可認死理,莫要為了一時的剛強,折了性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