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春秋時(shí)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七十二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民不畏威①,則大威至②。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
[譯文]
當(dāng)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時(shí),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tǒng)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注釋]
1、民不畏威:威,指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
2、大威至:這個(gè)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爭。
3、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4、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5、不厭:這個(gè)厭指人民對(duì)統(tǒng)治者的厭惡、反抗斗爭。
6、不自見:不自我表現(xiàn),不自我顯示。
7、自愛不自貴:指圣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8、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jīng)注》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后不盈,謂之生。離其清靜,行其躁欲,棄其謙后,任其威權(quán),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fù)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
不自見其所知,以耀光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故去彼取此。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人常息溺於衆(zhòng),妄畏生死,而憚得喪。萬物之威,維然乘之,終身惴慄之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茍誠知之,一生死,齊得喪,坦然無所怖畏,則大威爗然見於前矣。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性之大,可以包絡(luò)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竅為己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聞不出聽,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無狹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也,則愀然厭之,欲脫而不得,不知有厭有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無厭其所生。夫惟聖人不狹不厭,與人同生,而與道同居,無廣狹淨(jìng)穢之辨,既不厭生,而後知生之無可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聖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以示人,雖自愛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厭慕之心未忘,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後大威至矣。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