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紅樓夢》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釵之首,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林黛玉作為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加上曹公對黛玉之偏愛,在《紅樓夢》中給了林妹妹天仙般的容貌、詠絮之才,加上她和賈寶玉之間的純潔愛戀,收獲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
但不得不說的是,林妹妹縱然惹人喜歡,但她并非是個“完人”,她自有她的優(yōu)缺點,若是沒有缺點,只有優(yōu)點,那林黛玉這個人物便喪失了立體性,恐怕就成了一個臉譜化的形象,那品讀紅樓一書,也將味同嚼蠟。
所以,愛黛玉者,必然在認識到她缺點的前提下,仍喜歡她,才稱得上是理性粉絲。而林黛玉的缺點中,其爭議最大的就是她的“毒舌”。
《紅樓夢》問世之初,其實有不少傳抄者對林黛玉的評價趨于負面,比如戚蓼生,他是《石頭記》較早的傳抄者之一,曾寫序一篇,序中就曾評價林黛玉:寫黛玉之妒而尖也。
王希廉作為清時《紅樓夢》三大批評家之一,也曾在《護花主人總評》中將黛玉與寶釵進行對比:“黛玉開口尖酸,寶釵落落大方,便使黛玉不得不遁辭解說”、“黛玉一味癡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
當然,這種評價受到時代因素的影響很大,很難說做到了客觀評價。林黛玉的吃醋、懟人,在封建時代,跟三從四德的正統(tǒng)女性評價標準相去甚遠,在清人評論家中,他們往往覺得李紈、寶釵這樣的女子才是好女子。
但林妹妹說話的“毒舌”品質(zhì),卻是實打?qū)嵉?,且不論老生常談的林黛玉稱劉姥姥是“母蝗蟲”、“當日圣樂一奏,百獸率舞。如今才一牛耳”,筆者今日想從第73回,林黛玉對迎春一個嘲諷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故事發(fā)生在第73回,回名乃是“懦小姐不問累金鳳”,故事大概內(nèi)容是:迎春的奶娘偷了她的累金鳳去賭錢,迎春卻生性懦弱,不敢索要,于是引發(fā)丫環(huán)(司棋、繡橘)和媳婦(王住兒媳婦)之間的爭論,期間探春、寶釵、黛玉、寶琴等人恰好前來看望迎春,正好遇上了這件事。
探春很生氣,覺得王住兒媳婦仗著迎春好脾氣,就欺負迎春;寶釵則選擇了“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一句話沒說,但黛玉卻對迎春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堪稱“毒舌”經(jīng)典,且看原文:
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階壁,尚談因果’,若使二姐姐是個男人,這一家上下若許人,又如何裁治?”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哉?”——第73回
這個情節(jié)被很多讀者一眼看過,并未重點分析。其實黛玉、迎春兩人的這番對話很值得深挖。此處林黛玉用了一個典故來嘲諷迎春,這個典故一共十個字——虎狼屯于階壁,尚談因果。
黛玉的“毒舌”帶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一般人你若是連這個典故都不知道,則很難了解黛玉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
“虎狼屯于階壁,尚談因果”涉及到一個歷史典故: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其在位四十八年。他暮年之際,卻迷上了佛法,他疏離政事,整日研究佛經(jīng),還大興土木,建了很多廟宇。
漸漸朝廷中出現(xiàn)了奸臣,政治昏暗,蕭衍還重用了羯族人侯景,旁人規(guī)勸他將來國家禍事必由侯景而起,蕭衍卻不以為意。大清二年,侯景終于發(fā)動了叛亂,攻破了宮城,可此時的蕭衍居然還在繼續(xù)談經(jīng)論佛,完全不顧虎狼之師已至朝廷階下,最終蕭衍被侯景囚禁,凄慘餓死。
林黛玉此處用這個典故,其實是在赤裸裸地嘲諷迎春:你就是梁武帝蕭衍,你的奶娘都把你的累金鳳偷走了,你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要是你當了賈家的管家人,這一家子可怎么活呀!
林黛玉的這番話其實說的很嚴重了,只不過加上了“文化”的外衣,所以聽起來似乎沒有那么刺耳。但如果把林黛玉的話翻譯成白話,就完全是另一種感覺:現(xiàn)在你奶娘偷盜都已經(jīng)偷到明面上來了,你還這么一副吊兒郎當?shù)臉幼樱媸翘橙趿恕?/p>
其實縱觀現(xiàn)場諸多姊妹,探春針對刁奴怒斥,寶釵、寶琴等人隔岸觀火,但都未針對迎春本人,只有林黛玉的話是實實在在地批評迎春,可迎春的反應(yīng)才更是經(jīng)典,她說:黛玉你說的對啊,你看看連梁武帝蕭衍這些男人都管不了這些事,我一個女子,又能做什么呢?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林黛玉這句“虎狼屯于階陛,尚談因果”是對著寶釵、探春說的,這兩位恐怕能當場和黛玉翻臉互懟一通,可迎春的懦弱決定了她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黛玉明明是罵她、斥責她,她反而把當成自己下臺的臺階,何其可笑?
因此,林黛玉之毒舌特質(zhì),并非歷來論者瞎說,但話又說回來,黛玉對身為姐姐的迎春這般嘲諷,她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用激將法,激勵迎春不要繼續(xù)懦弱了,由此觀之,黛玉之毒舌,亦是好心,無須苛責。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