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五十九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治人事天①,莫若嗇②。夫唯嗇,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⑤,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⑥。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zhǔn)備;早作準(zhǔn)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沒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dān)負(fù)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注釋]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yǎng)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yǎng)天賦。
2、嗇:愛惜、保養(yǎng)。
3、早服:早為準(zhǔn)備。
4、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5、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6、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jīng)注》
治人事天,莫若嗇。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nóng)夫。農(nóng)人之治田,務(wù)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后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創(chuàng),直則肆,光則耀。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音也。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茍誠有而能音,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斂藏其用,至於沒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
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此而後可以有國。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音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孟子》曰:盡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以音治人,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音事天,則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聖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nèi)則根深而不可技,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nèi)外之異,而莫若音則一也。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