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上》共四十六章,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fā)向上有所作為。三十五章回答“舜為天子……瞽瞍殺人”怎么辦這一棘手問題,孟子的答案是他不能利用天子職權阻止法官執(zhí)法,只能拋棄天子之位,背負瞽瞍沿海濱逃匿。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節(jié)
【原文】
王子墊1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p>
孟子曰:“仲子2,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3。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應4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p>
“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p>
“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5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p>
【譯文】
王子墊問道:“士應當做什么?”孟子答道:“要使自己所想的高尚?!眴柕溃骸笆裁唇凶魇棺约核氲母呱?”答道:“時刻想著仁和義而已。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拿了過來,是不義。住在哪里?仁就是;路在何方?義就是。住在仁的屋宇里,走在義的大路上,偉人的事業(yè)便齊備了?!?/p>
孟子說:“陳仲子,不義地把齊國交給他,他都不會接受,別人都相信他;〔但是〕他那種義也只是舍棄一筐飯一碗湯的義。人的罪過沒有比不要父兄君臣尊卑還大的。因為他有小節(jié)操,便相信他的大節(jié)操,怎么可以呢?”
桃應問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如果瞽瞍殺了人,那怎么辦?”孟子答道:“把他逮捕起來罷了?!?/p>
“那么,舜不阻止嗎?”答道:“舜憑什么去阻止呢?皋陶那樣做是有所依據的?!?/p>
“那么,舜該怎么辦呢?”答道:“舜把丟掉天子之位看作丟掉破拖鞋一般。偷偷地背著父親而逃走,傍著海邊住下來,一輩子逍遙快樂,忘記了他曾經君臨天下?!?/p>
【注釋】
(1)王子墊:齊國王子,名墊。
(2)仲子:即《滕文公下》第十章的陳仲子。
(3)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即“亡親戚君臣上下,人莫大焉”,無親戚君臣上下,人之罪過莫大于此。
(4)桃應:孟子弟子。
(5)蹝:音xǐ,亦作“屣”,沒有腳跟的鞋子,類似現在的拖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