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篇一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描寫了明朝十七帝,對每一位皇帝都從人格、品行、才能、功過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締造者,生于亂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自己的勇氣,決心,堅強的意志,無畏的心靈,驚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龐大帝國,真是一世豪杰”;永樂帝朱棣,“生于戰(zhàn)火,死于征途,他不是一個好人,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遭了無數(shù)的罪,受了無數(shù)惡毒的傷害,但他用一顆仁厚之心,承擔了皇帝全部的責任,創(chuàng)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p>而對一些昏庸無能的皇帝,在看完此書全新的解讀后,讓我感到的不僅是氣憤,還多了些同情:“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確是一個好人”的正統(tǒng)帝朱祁鎮(zhèn);“終其一生,都在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爭”的正德帝朱厚照;“一個虔誠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驄;“適合做個木匠”的天啟帝朱由校;“勤政儉樸,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看來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來就注定要去爭權(quán)奪利,無法過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個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萬人唾棄,尤其是不能發(fā)展什么個人愛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日理萬機,才對得起皇族血統(tǒng)。
這本書最吸引我、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國家、為百姓舍生取義的功臣名將。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wèi)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shù)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從未濫用手中的權(quán)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特別是他在皇權(quán)面前表現(xiàn)出的那種無畏令人敬佩,一心只為民,只為國家的社稷鞠躬盡瘁,于謙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不求聞達于朝野,只求豐年安樂業(yè),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顯赫宇宙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為人民服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心做出來的;戚繼光,抗倭名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軍事事業(yè)中,一直朝著“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邁進,前所未聞的選兵方法和嚴格變態(tài)的軍事紀律,打造了百戰(zhàn)百勝的“戚家軍”,打敗了“聯(lián)合國軍”,打敗了那些在我中華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們詮釋了一句話“犯我華威者,雖強必誅!”。
還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這些名臣將相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在歷史的丹青卷書中刻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們最讓我感動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氣節(jié),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于不顧,不為強權(quán),只為百姓,不惜“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們的鐵骨忠魂,顯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氣節(jié)在此不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氣。氣節(jié)對于個人來說就是人格,把氣節(jié)比做第二生命不為過之,視其為精神脊梁不為過之。做人一定要堅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是氣節(jié)的本質(zhì)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個人雖然成不了萬眾景仰的偉人,但必須有一顆向往偉大的心靈;一個人雖然留不下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但必須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只有氣節(jié)永駐,就能以事業(yè)為本,以創(chuàng)業(yè)為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流的工作標準
謀事盡責。
氣節(jié)對于國家來說就是國格。中國民族之所以歷經(jīng)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屢臨逆境而不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氣魄。有了民族氣節(jié)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么樣的災難都能戰(zhàn)勝,什么樣的目標都能實現(xiàn)。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干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yè)的實際行動;不怨天尤人,把握時機,發(fā)奮圖強;不高談闊論,服從大局,埋頭苦干;不貪圖享樂,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進取,從而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明朝那些事兒》讀完很久了,到現(xiàn)在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遠遠不止這些,“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歷史其實就是面鏡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篇二大概是高一上學期,同學們都瘋狂喜歡上了這本書。上課、自習、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著他們。于是我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這樣的一套書。
在當時那個金戈鐵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將對方殺死,腳下踩著敵人冰冷的尸體前進,并擦干濺在臉上的血。第二種:屈服在別人腳下,當鋒利無比的斧頭向你砍來時,你也只有在這時做個深呼吸的份啦?;蛟S我們真的沒有權(quán)力去評論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人,既然他們已經(jīng)逝去,那就讓他們安靜的走吧。我客觀的認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較偉大的皇帝。
一生并無大過,有人會說他只因四樁案子就殺了那么多人,但我認為雖說有些過分但還是有情可原,他只不過是十分痛恨貪污,腐敗并且做事過激了一點。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他消滅了一路上的眾多障礙建立了大明王朝,為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啊~~!”帶著一點疲憊,帶著一點回想,帶著一點期待,帶著一點遺憾,我進入了夢鄉(xiāng),在我的夢中,我看見兒時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轉(zhuǎn)身對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絲生活的凄苦,還有兒時的純真。
場景突然又從野地中閃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李善長腳步堅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了一絲不忍和無奈,但隨之而來的是冰冷無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個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個看慣了身首異處,血濺七步的帝國統(tǒng)治者了?!贝蟮铍S之離我遠去,一切歸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現(xiàn)了方孝孺,一臉正氣盎然。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眾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眾喜歡并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學術(shù)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xiàn)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yè)出來的,沒有那么多關于歷史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家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鑒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xiàn)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松。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于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愿意做,那還有誰愿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暑假還在繼續(xù),然而書早就已經(jīng)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篇三朱元璋殺遍賢臣血染朝堂,永樂帝屠遍忤逆哀鴻遍野,朱厚照不務正業(yè)民心忿忿,崇禎帝有心無力迫死煤山……歷史上總在討論是明朝的荒唐皇帝多呢,還是清朝的荒唐皇帝多呢。但是設身處地的去想。沒有一個好人能當上好皇帝,反而言之,能當上皇帝的沒有一個是好人。這樣看來,兩者都是荒唐的。要不當不成好皇帝,要不當不成好人。這樣才是最可笑最荒唐的事情。
你看那歷史,總是紛紛擾擾,霧里看花。
“吾皇萬歲萬萬歲——”想你端坐在皇位上時,凝視著座下每一個大臣,無一不是當初和你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甚至許諾半壁江山。陳友諒死了,張士誠已化為枯骨。留在你身邊的都是那些要與你分享榮華富貴的人。他們的能力與你相仿,他們的聲望直逼你而去,你身為一介布衣,坐立不安。你當過和尚,當過乞丐,就是沒有當過這樣的人:一手遮天,萬人敬仰,舉世無雙。
你或許現(xiàn)在坐得安穩(wěn),但是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你生怕你的子孫皇位不保。你頭疼,你心痛,你無奈。除了盡量去殺戮,去除掉那些或許能威脅到子孫安全的人之外,你毫無辦法。看朝堂中絕望的眼神,聽午門前那凄厲的愛好,嗅空氣中那隱隱的血腥。你只能攥緊拳頭,不看,不聽,不聞。
“你就別做夢了!你的皇位沾染了多少人的枯骨你心知肚明,建文帝一定還活著!你等著那一天!你就算誅我十族,也是無濟于事的!哈哈!”你皺眉,看著方孝孺因憤怒和絕望已經(jīng)變形的臉,你拂袖而去。坐在曾經(jīng)夢寐以求的皇位上,如坐針氈。你以前只是個小小的燕王,不被父親重視并且注定從今以后再不會登上那王位。因為你親愛的侄子已經(jīng)被定為未來的皇上。你不想這樣,你有野心,有能力,有人才。
你身邊的姚廣孝隨時會為你出謀劃策。他不想要皇位,他只想要成功,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擴大自己的野心,所以,你決定了,你不想再被人忽略。哪怕從歷史上抹去我母親的身份!馬皇后從今以后才是我的母親!你在心中暗暗悼念以死的母親,你才是我真正的母親。
你看那自封為威武大將軍的朱厚照,他實在是不適合當皇上。他一生都只是個頑童。要是沒了王守仁,說不定你的王位早就沒有了。但是你不擔心。
你親自出邊境去殺蒙古小王子,還親自殺了一個人。一高興的手舞足蹈,作為一個頑童,這已經(jīng)夠了。你只是想要一個玩伴,但是身邊都是些滔滔不絕的腐朽的快要爛掉了的老臣,整天在你的耳邊嘮叨:國事為重。你不想去想這些,你只想玩。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你注定是個悲劇,注定被后人百般責罵,遺臭萬年。
再看那只想做木匠卻便宜了九千歲的朱由校,成天煉丹不亦樂乎還偏偏年相安無事的朱厚熜,夢醒時分手心只剩下“有”字驚覺大明丟了半江山的朱由檢……
想那荒唐皇帝那么多,輪流被人責罵被人嘲諷,但是,那就說明他們是邪惡的?荒唐糊涂的?視命于草芥的?
只是不適合做皇帝罷了,只是天賦不同罷了,只是無心做皇帝罷了。只是手段殘忍罷了,卻被人唾罵了百年!
再反觀弒兄登基的李世民,奸詐狡猾的劉邦,趁亂篡位的趙匡胤……都不算是好人,卻被人贊揚了百年。
當年明月?lián)Q撥人看,霧里看花總讓人無奈,正邪之辨早已分辨不斷,后人斷論只是大夢一番。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悟篇四為什么會正兒八經(jīng)的開始看這部書,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所謂的正統(tǒng),所謂的學究吧。
歷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記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讀不厭,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傳統(tǒng)的涉入歷史的角度,有人選擇搞學究,有人選擇戲說,要么太正經(jīng),要么瞎胡說。
喜歡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史實,也有自己的理解,既進行了研究,又不要讀者也跟著板板正正,將歷史像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血有肉,很真實。
《明朝那些事兒》,個人感覺,就是這樣一本書。
看似調(diào)侃一般的語言,卻呈現(xiàn)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輕松的就能進入那些曾經(jīng)或輝煌或暗淡或榮耀或恥辱的歲月,去了解去認識那些曾活躍在歷史歲月中的人。
當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學淺,看不懂太學究的東西,所以覺得這種文體比較好接受。但是,我記得白居易先生寫文章有個習慣,寫完之后會拿給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顯:爭取讓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謂: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講臺——百家講壇,也是在普及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松的了解歷史。
所以我覺得,今天有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xiàn)歷史,很難得。
不過,客觀的講,不會不朽。
但是,不簡單。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