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是戰(zhàn)國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的一部道家學說匯總,是道家學派經(jīng)典著作,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肚f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肚f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庚桑楚》出自《莊子·雜篇》,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個人名,這里以人名為篇名。全篇涉及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有討論順應自然倡導無為的,有討論認知的困難和是非難以認定的,但多數(shù)段落還是在討論養(yǎng)生。
莊子·雜篇·庚桑楚(3)
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發(fā)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有修 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 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 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備物將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nèi)于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 不可持者也。不見其誠己而發(fā),每發(fā)而不當;業(yè)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 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行。
券內(nèi)者,行乎無名;券外者 ,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 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 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慘于志,鏌铘為下;寇 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白話譯文
心境安泰鎮(zhèn)定的人,就會發(fā)出自然的光芒。發(fā)出自然光芒的,人各自顯其為人,物各自顯其為物。注重修養(yǎng)的人,才能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人們就會自然地向往他,上天也會幫助他。人們所向往的,稱他叫做天民;上天輔佐的,稱他叫做天子。
學習,是想要學習那些不能學到的東西;行走,是想要去到那些不能去到的地方;分辨,是想要分辨那些不易辨清的事物。知道停留于所不知道的境域,便達到了知道的極點。假如有人不是這樣,那么自然的稟性一定會使他敗亡。
備足造化的事物而順應成形,深斂外在情感不作任何思慮而使心境快活并富有生氣,謹慎地持守心中的一點靈氣用以通達外在事物,像這樣做而各種災禍仍然紛至沓來,那就是自然安排的結(jié)果,而不是人為所造成,因而不足以擾亂成性,也不可以納入靈府。靈府,就是有所持守卻不知道持守什么,并且不可以著意去持守的地方。不能表現(xiàn)真誠的自我而任隨情感外馳,雖然有所表露卻總是不合適宜,外事一旦侵擾心中就不會輕易離去,即使有所改變也會留下創(chuàng)傷。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壞事,人人都會譴責他、處罰他;在昏暗處隱蔽地做下壞事,鬼神也會譴責他、處罰他。對于人群清白光明,對于鬼神也清白光明,這之后便能獨行于世。
各分合乎自身,行事就不顯于名聲;名分超出自身,就是心思也總在于窮盡財用。行事不顯名聲的人,即使平庸也有光輝;心思在于窮盡財用的人,只不過是商人而已,人人都能看清他們在奮力追求分外的東西,還自以為泰然無危。跟外物順應相通的人,外物必將歸依于他;跟外物相互阻遏的人,他們自身都不能相容,又怎么能容納他人!不能容人的人沒有親近,沒有親近的人也就為人們所棄絕。兵器沒有什么能對人的心神作出傷害,從這一意義說良劍莫邪也只能算是下等;寇敵沒有什么比陰陽的變異更為巨大,因為任何人也沒有辦法逃脫出天地之間。其實并非陰陽的變異傷害他人,而是人們心神自擾不能順應陰陽的變化而使自身受到傷害。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