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涗浟嗣献优c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萬章上》共九章。整個這九章都是孟子回答學生萬章的問題??蓺w納《萬章上》為三個關(guān)鍵詞:萬章、舜、辯誣。
第七章為伊尹辯誣:不是“以割烹要湯”,而是伊尹想要“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伊尹是想著“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所以“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七節(jié)
【原文】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1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2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3聘之,囂囂4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
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1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2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3?!?/p>
【譯文】
萬章問道:“有人說,‘伊尹通過做廚子來向湯求取’,有這么回事嗎?
”孟子答道:“不,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郊野種地,而以堯舜之道為樂。如果不合乎道,不合乎義,縱然把天下給他作俸祿,他也不會回頭看一下;縱然有四千匹馬系在那里,他也不會看它一眼。如果不合乎道,不合乎義,便一點也不給別人,也一點不從別人那兒拿走。
湯曾讓人拿禮物去聘請他,他卻平靜地說:‘我要湯的聘禮干嘛呢?我何不呆在田野里,就這樣以堯舜之道自娛呢?’
湯幾次派人去聘請他,不久,他便完全改變了態(tài)度,說:‘我與其呆在田野里,就這樣以堯舜之道自娛,又為何不讓當今的君主做堯舜一樣的君主呢?又為何不讓現(xiàn)在的百姓做堯舜時代一樣的百姓呢?〔堯舜的盛世,〕我為何不讓它在我這個時代親眼見到呢?’”
“‘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讓先知先覺者來使后知后覺者有所覺悟。我呢,是百姓中的先覺者;我就得拿堯舜之道讓這些人民有所覺悟。不由我去喚醒他們,那又有誰呢?’伊尹是這樣想的: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男子或一個婦女,沒有被堯舜之道的雨露所沾溉,便好像自己把他推進山溝里讓他***一樣。他就是如此把匡服天下的重擔挑在自己肩上。所以一到湯那兒,便用討伐夏桀、拯救百姓的道理來說服湯。我沒有聽說過,先自己不正,卻能夠匡正別人的;更何況先自取其辱,卻能夠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為,各有不同,有的疏遠君主,有的靠攏君主,有的離開朝廷,有的留戀朝廷,歸根到底,都要潔身自好而已。我只聽說過伊尹用堯舜之道向湯求取,沒有聽說過他用的是廚子的身份?!兑劣枴氛f過:‘上天的討伐,是在牧宮開始的,我不過從亳邑開始謀劃罷了?!?/p>
【注釋】
(1)莘:音shēn,國名,故址在今河南開封。
(2)介:通“芥”,微不足道的東西。
(3)幣:帛,這里的意思是以布帛相贈。
(4)囂囂:空閑的樣子。
(5)與:與其。
(1)內(nèi):同“納”。
(2)說:音shuì,游說。
(3)“《伊訓》”至“自亳”: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伊訓》,《尚書》逸篇名,今本《尚書·伊訓》為偽古文;造,開始;牧宮,桀所居之處;朕,伊尹自稱;載,開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