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呂氏春秋·恃君覽》驕恣內(nèi)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庾x,感興趣的朋友就接著往下看吧~
【原文】
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jīng)也。晉厲公侈淫,好聽讒人,欲盡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③謂厲公曰:“必先殺三郄④。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諾?!蹦耸归L魚矯殺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陳其尸。
于是厲公游于匠麗氏⑤,欒書、中行偃劫而幽之⑥,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殺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當(dāng)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則不知化,不知化者舉自危。魏武侯謀事而當(dāng),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立有間,再三言。李悝⑦趨進曰:“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dāng),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
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說?’王曰:‘仲虺⑧有言,不谷⑨說之,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如己者亡?!褚圆惠炛恍ひ?,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大夫之慮莫如君,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獨伐⑩之,其可乎?”武侯曰:“善?!比酥髦家玻辉谟谧陨?,而在于自多。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李悝可謂能諫其君矣,一稱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注釋】
①驕恣:驕傲恣縱。本篇闡述陰陽家的學(xué)說。②簡:傲慢,輕視。③胥童:晉國大夫。④三郄(xì):就是郄犨、郄锜、郄至,晉國的三大貴族。⑤匠麗氏:晉厲公的寵臣。⑥欒(luán)書:晉國大夫。中行偃:就是荀偃。幽:囚禁。⑦李悝(kuí):戰(zhàn)國時候的人,曾經(jīng)擔(dān)任魏文侯的相,主持變法。⑧仲虺(huī):傳說是商湯王的左相。⑨不谷:不善,諸侯對自己的謙稱。⑩伐:矜夸。原:同“源”。
【譯文】
亡國的君主,必定自我夸耀,必定自作聰明,必定輕視外物。自我夸耀就會怠慢士子,自作聰明就會專橫獨斷,輕視外物就會無所防備。無所防備就會招致禍患,專橫獨斷就會地位危險,怠慢士子就會上下阻塞。想不阻塞就必須禮遇士子,想不使地位危險就必須得到群眾的擁護,想不招致禍患就必須周密防備。這三條是國君的重要原則。
晉厲公奢侈荒淫,喜歡聽信讒言,想全部除掉他的大臣,任用他左右的親信。大夫胥童對厲公說:“必先殺掉三郄,郄犨、郄锜、郄至。這是晉國的三大貴族,族大怨多,除掉大族就無人威脅您了?!眳柟f:“行?!庇谑桥砷L魚矯把郄犨、郄锜、郄至殺死在朝廷上,并陳尸示眾。于是晉厲公到匠麗氏家中游玩,大臣欒書和中行偃劫持他并把他囚禁起來,諸侯無人救他,百姓無人哀憐他。
過了三個月,就把他殺了。國君的禍患,在于只知道怎樣能夠害人,卻不知害人不當(dāng)反害了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智力短淺。智力短淺就不懂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不懂得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人,辦事就會危及自身。魏武侯考慮事情恰當(dāng)。他在朝廷上揚起手臂大聲說:“大夫們的謀慮都不如我啊!”過了一會兒,他又再三這樣說。
大臣李悝走上前去,說:“從前楚國莊王考慮事情很恰當(dāng),建有大功,但退朝時卻面有憂色。左右的人說:‘大王建有大功,退朝時卻面有憂色,我們敢問這是什么道理?’楚莊王說:‘商湯王的輔臣仲虺有句話,我很佩服?!f:‘諸侯的德行,能夠為自己選擇良師的人,就能稱王于天下,能夠為自己選擇益友的人就能使本國保存,所選擇的人不如自己,國家就會滅亡?!?/p>
如今我這樣不肖,群臣的計謀卻又趕不上我,我大概就要滅亡了吧?’如今您卻認為群臣的謀慮不如您國君,這是稱霸稱王的人所憂慮的,而您偏偏以此自夸,這難道可以嗎?”武侯說:“你說得好?!眹膽n患,不在于自認為不足,而在于自認為了不起。自認為了不起就會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拒絕接受意見就會使進諫的來源枯竭。李悝可說是能規(guī)勸自己君主的人了,一席話就叫武侯更加了解統(tǒng)治人民的道理。
【原文】
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諫王。春居①問于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樂為輕,敢問荊國為有主乎?”王曰:“為無主?!薄百t臣以千數(shù)而莫敢諫,敢問荊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諫,敢問王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春居曰:“臣請辟②矣?!壁叾觥M踉唬骸按鹤?春子反③!何諫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卞嵴僬茣茉唬骸皶汗讶瞬恍?,而好為大室,春子止寡人?!斌鹬G不可不熟。莫敢諫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與人同,其所以入之與人異。宣王微⑤春居,幾為天下笑矣。由是論之,失國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
故忠臣之諫者,亦從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趙簡子⑥沉鸞徼于河,曰:“吾嘗好聲色矣,而鸞徼致之。吾嘗好宮室臺榭矣,而鸞徼為之。吾嘗好良馬善御矣,而鸞徼來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鸞徼未嘗進一人也,是長吾過而絀⑦善也?!惫嗜艉喿诱?,能后以理督責(zé)于其臣矣。以理督責(zé)于其臣,則人主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非;可與為直,而不可與為枉;此三代之盛教。
【注釋】
①春居:齊宣王的下臣。②辟:通“避”,回避。③反:同“返”。④掌書:官名。主管為國君記事的人。⑤微:若無,如果沒有。⑥趙簡子:晉國六位大卿之一。⑦絀:通“黜”,廢除,敗壞。
【譯文】
齊宣王建造大宮室,面積超過百畝,堂上有三百扇門。以齊國這樣的大國,籌建了三年卻沒能建成,群臣沒有人敢規(guī)勸齊王。臣子春居問宣王說:“楚王拋棄先王的禮樂,因而禮樂變得輕狂,我敢問楚國還有賢君嗎?”宣王說:“沒有賢君了?!贝壕诱f:“楚國朝廷中臣子數(shù)以千計,卻無人敢于勸諫,請問楚國還有直臣嗎?”宣王說:“沒有直臣了?!薄艾F(xiàn)在您建造大宮室,其面積超過百畝,堂上有三百扇門。
以齊國這樣的大國,建造了三年卻沒能建成。群臣中沒有人敢規(guī)諫,請問大王,齊國還有直臣嗎?”宣王說:“沒有直臣了?!贝壕诱f:“我請求回避?!北憧觳酵顺?。宣王說:“春子!春子請回來!您為什么規(guī)勸我如此之晚呀?我愿意現(xiàn)在就停止修建宮室?!彼⒓凑賮碇鞴苡涗浀恼茣?,說:“記錄下來:我不肖,喜歡建造大型宮室,春子勸止了我。”規(guī)勸君主不可不審慎。
無人敢勸諫宣王,這并不是他們不想勸諫。春居想要勸諫宣王的愿望和別人是相同的。但他進諫宣王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宣王若沒有春居,差一點被天下所恥笑了。由此說來,亡國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們的禍患就在于沒有春居這樣的諫臣。所以,勸諫國君的忠臣,也應(yīng)遵從適當(dāng)?shù)姆椒ㄟM諫,對此不可不小心謹慎,這是勸諫成敗的關(guān)鍵。
趙簡子將鸞徼淹死在河里,說:“我曾經(jīng)愛好音樂美色,鸞徼就給我搞來;我曾經(jīng)愛好宮室亭臺,鸞徼就給我建造;我曾經(jīng)愛好良馬和趕車能手,鸞徼就給我招來。如今我愛好士子已經(jīng)六年了,而鸞徼未曾推薦一個人,這是助長我的過失而廢止我的善行?!彼韵褛w簡子這樣的人,是能夠以義理督責(zé)自己的臣子了。
能夠以義理督責(zé)自己的臣子,那么,其國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為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與他一道枉法徇私,這是夏、商、周三代盛行的教化。
【評析】
八覽,每覽應(yīng)是八篇,今《有始覽》只七篇,凡六十三篇,顯然脫去一篇。八覽首列《有始》,從開天辟地說起,所謂“天斟萬物,圣人覽焉以觀其類”,以總攝八覽。接著論述做人務(wù)本之道(《孝行覽》),治國之道(《慎大覽》),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先識覽》),執(zhí)虛靜循名責(zé)實(《審分覽》),反對淫辭詭辯(《審應(yīng)覽》),如何用民(《離俗覽》),如何為君(《恃君覽》)。各覽諸篇,頗相連貫。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